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孙中山》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9 11:32: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30年,以“食盐进军运动”为标志,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食盐进军运动”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引起了印度全国范围的抗议斗争。下列有关“食盐进军运动”结果说法不正确的是
A.殖民当局释放甘地
B.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
C.允许沿海人民煮盐
D.甘地继续“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食盐进军运动最终让当局释放甘地,允许沿海人民煮盐,同时英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下的英国殖民政府同意废除引起风波的食盐专营法,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束,D答案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7年10月2日,联合国纪念第一个国际非暴力日。选择这一天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以及非暴力思想和策略的创始人圣雄甘地的生日。他的非暴力原则的普遍重要意义不在于( ? )


A.散播和平、促进宽容
B.弘扬人性尊严的精神与联合国的创立思想是相通的
C.人性不能结束战争,能阻止战争发生
D.传播非暴力的信息,通过教育和提高公众认识的方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先生为促进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包括( ? )
①临时大总统期间《告各友邦书》的发表 ②发表北上宣言
③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同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严复与梁启超都是近代中国具有极大影响的宣传家,在维新变法时期,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与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作为同业,他们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走改良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极为恐惧。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循序渐进,而袁世凯当初的民国是比较符合梁启超理想的。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于是转向倒袁。而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曾致信梁启超说:“连日晤谈甚欢,引为平生快事。近年来,国家多故,朝野不宁,然治之之道,确如老弟所言,必先安内固本,尔后方克对外。”经过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连串重大变局之后,严复由于政治上的孤立,加“以肺疾缠绵,几于闭门谢客”,使他日益限于保守落伍,其间也自然关涉那些与他有过一定关系的人和事,而对梁启超的议论与评判尤多。晚年严复依然承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确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曾写道:“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而海内所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梁启超“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的重要史实。(6分)
(2)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梁启超历史地位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史实:①共同宣传推动维新变法运动;②戊戌政变后都反对革命,赞成立宪保皇;③辛亥革命中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每点2分,6分)
(2)变化:从肯定变为贬低。(3分)
原因:①两人政治立场发生变化,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严复支持袁世凯称帝;(3分)②严复日渐封闭,政治思想陷于保守。(3分)


本题解析:(1)从“梁启超……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说明二人对袁世凯的态度立场,结合所学从二人共同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思想转变等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从“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和“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的信息可以归结出地位是从肯定变为贬低。;第二小问从二人的政治立场和严复本人思想角度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论国之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 材料二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 材料三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摘自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政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同点:①甲午战争前是改良(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②甲午战争后是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2)①变化:认识到申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改组国民党,联合苏俄,发动民众。②原因:辛亥革命后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继受挫;得到中共和苏俄的帮助。③政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或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理由: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军阀的割据和混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