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1:19:36
1、判断题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表明他的思想
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
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
C.突出人伦道德观念
D.顺应“三教合一”潮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由题干中“天不变,道亦不变”、“ 正法度之宜”等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4分)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4分)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5分)
参考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本题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第(2)问,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第(3)问,抓住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其认识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要是因为( )
A.当时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
B.“大跃进”运动已给国家造成巨大浪费
C.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已进入困难时期
D.农民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考查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烟草业
B.烟草业、纺织业
C.化工业、面粉业
D.面粉业、纺织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行业是面粉业、纺织业。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列举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特点。
①从企业产生看,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不是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的,而是伴随着西方入侵,直接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起来。
②从部门结构看,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
③从工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广大西部和内陆地区极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④从经营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⑤从发展过程看,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矛盾又依赖,发展艰难曲折。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1?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2? 1960年1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僵硬,我们不应该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3? 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的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4?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回答:
(1).据材料1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尼克松“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原因。
(2).材料2中,尼克松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3与材料1相比,尼克松对新中国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发生这一变化?
(4).材料3中“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是何含义?
(5).分析材料4中邓小平所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是基于何种考虑?
参考答案:(1).因为尼克松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仇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支持亚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使美国称霸亚洲和世界的企图难以实现。(2分)
(2).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华政策出现分歧,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关系的想法,欲通过发展中美关系而影响中国。(2分)
(3).由材料1坚决反对承认新中国转变为材料3表示要采取主动行动使美中关系正常化。原因是新中国发展壮大起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因实力下降而转处战略防御,需利用同中国的和解以加强与苏联争夺。(4分)
(4.)意思是美国还不愿放弃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支持。(2分)
(5).中美两国尽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中美关系的改善既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检测内容,是中美关系由敌对时期到解冻直到正常化过渡时期。试题中,关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容易误解为是尼克松个人态度转变造成的。从实质上讲,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维护其国家利益。其背景是,在苏美争霸中,美国力量削弱。也应看到,改善中美关系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的态度也是积极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