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1:11:20
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
材料三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做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家”之内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言语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会生动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家”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保险市场来胜任,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儿女都会照顾父母老人,只不过前者可能更多出于“义务”责任感,而后者是出自“爱”,差别即在此。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2分)
(2)影响:有利于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普遍感到不幸福。(4分?三个得分点,任答两点)
(3)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3分酌情给分)
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3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中的“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可直接得出特征为:与巫相近,重视仪式。第(2)问,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给中国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组织答案时依据材料结合“三纲五常”的消极意义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不同点可以从中西方家庭的“强制”与“自愿”两个角度归纳即可,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中西方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的差异等角度加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和这一方针有关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思想、言论比较自由开放,从而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ACD是儒家学派的人物B是墨家人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孙中山在一次讨论中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一旦受压迫,将无由抵抗,恐蹈俄国1905年国会之覆辙。国会且然,何有内阁?今革命之势力在各省,而专制之毒在中央,此进则彼退,其势力消长,即专制与共和之倚伏。倘更自为削弱,噬脐无及。”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指出:“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此所谓合九州之铁铸成大错者也。”他说:“因为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转引自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
材料二?孙中山:“余对于临时约法之不满,已如前所述,则余对于此与革命方略相背驰之约法,又何为起而拥护之?此读者所亟欲问者也。余请郑重说明之。……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袁世凯毁弃《临时约法》,即为违背誓言,取消其服从民国之证据,不必待其帝制自为,已为民国所必不容……余为民国前途计,一方面甚望有更进步、更适宜之宪法,以代《临时约法》,一方面则务拥护《临时约法》之尊严,俾国本不因以摇撼……奋然以一身荷护法大任而不少挠。”
——据谢扶民《中华民国立法史》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临时约法》的态度,并分析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支持《临时约法》的原因,并列举孙中山“以一身荷护法大任”的表现。(7分)
参考答案:
(1)态度:不满、批评。
原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责任内阁制不适合中国国情;地方制度不完善,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地方权力过小,不利于革命力量);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8分)
(2)原因:《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民国的标志和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反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破坏共和、倒行逆施的有力旗帜。
表现: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7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依据材料一可直接概括出不满、批评;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一旦受压迫,将无由抵抗”“今革命之势力在各省,而专制之毒在中央,此进则彼退,其势力消长,即专制与共和之倚伏”“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概括出《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民国的标志和民主政治的基石;从材料二中“袁世凯毁弃《临时约法》,即为违背誓言,取消其服从民国之证据,不必待其帝制自为,已为民国所必不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临时约法》是反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破坏共和、倒行逆施的有力旗帜;第二小问表现联系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进行斗争的史实可列举出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儒家思想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是在( )
A.汉文帝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光武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记忆能力,汉武帝推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