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9 11:09: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张謇在《致袁世凯函》中指出,当时中国“潮流万派,毕趋共和”。据此判断,该信函书写于?(?)
A.1894年
B.1898年
C.1905年
D.1911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3分)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3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贡献:兴办实业;重视教育,兴办学堂;重视社会公益事业。(3分)
(2)出发点: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2分)
思潮:实业救国。(1分)
(3)论点: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承担者。(1分)
论证:①经济上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兴办实业(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的进程。(3分)
②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法制,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运动争。(3分)
③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反对迷信、愚昧,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形成思想解放运动潮流,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思想武器。发展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进行归纳。
(2)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结合标题《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回答,再联系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潮。
(3)首先提取观点“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开展一系列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政治的斗争。③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反对迷信、愚昧,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古代中国的儒学:(10分)
材料一: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杀掉昏主暴君,孟子甚至认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
——汪丁丁《简论王元化先生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材料二: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材料三:宋朝正巧是要对儒家经典重新作出诠释的时候。……研究儒家的力量才称得上真正成熟……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1)材料一反映出孔子和孟子所强调的君臣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1分)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学术系统”有何主要特征?(3分)
(3)为材料三中的“真正成熟”说明理由?(3分)
(4)依次陈述以上三个时期儒学变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3分)


参考答案:(1)双向特征。(1分)
(2)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3分)
(3)程颐、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并将之通俗化普及化。(3分)
(4)孔孟的主张是针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之一,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仲舒的主张顺应了汉逐渐强盛、要求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需要;唐中期以来,传统经学体系及伦理纲常受到巨大冲击,程朱对儒学进行创新改造,使理学逐渐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一题,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认为“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所以君臣关系是相互的。
第二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把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这个系统在思想方面和政治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三题,“宋朝正巧是要对儒家经典重新作出诠释的时候”表明宋朝将儒家经典又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主要值得是“程朱”理学的形成。
第四题,孔孟思想形成时期正是中国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动荡纷争的时期。而董仲舒思想形成事情正是汉逐渐强盛、要求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时期,程朱理学形成时期正是传统经学体系及伦理纲常受到巨大冲击,所以程朱对儒学进行创新改造,使理学逐渐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900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总数的1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工业化,而工业化直接推动城镇化,所以正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才使中国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900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总数的10%。B.“人民公社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只是和农村有关系,当然不能选。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