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9 11:00:3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
D.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封建君主做事的出发点最终必将是为其自身统治角度着想的。A项是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结果;B项则是改革内容;C项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一战线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
B.把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
C.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向纵深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对干扰项设计颇有力度的试题。从题干和B项“把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的关系看,民主党派变为劳动者的政党是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背景和条件。“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直接目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向纵深发展”明显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
材料二?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根据材料一的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3分)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康熙帝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3分)


参考答案:(1)事件: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3分)
贡献: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4分)
(2)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11年7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充分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分析选项,①错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表述错误;③与④正确,符合史实。所以应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A不符合;1955年7月9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 Russell)在伦敦公布了由他亲自起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B不符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首先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90年代世界广泛认同,D不符合。
【考点定位】选修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