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9 10:40: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战国时期,随着秦对外征战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东方六国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使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B.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
C.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D.秦国的旧制度被根本废除



2、判断题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3、判断题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苟子·议兵》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四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回答问题:
(3)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回答问题:
(5)概括材料六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5、判断题  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问题。
(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其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改革是推动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第二,改革是改变王朝衰落局面的重要举措;第三,改革是少数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要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都是由改革家推动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位改革家?谈谈你从其身上所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