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0:35:21
1、判断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 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2分)
材料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1分)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1分)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2分)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2分)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2分)
材料四?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3分)
参考答案:
(1)理由: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分)
(2)世界观: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界不变化,则伦理道德不变。)(1分)
特点:以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1分)
区别: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2分)
(3)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分)
表现: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2分)
(4)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发挥精神引领作用。(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所述,儒学具有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特点,并且使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联系,联系史实,儒学能顺应时代发展,合理吸收其他学派思想,这是其成为显学的原因。
(2)分析材料,董仲舒引入了“天”的概念,用以说明他的观点,即天不变、道亦不变。第二小问可联系史实,董仲舒改造儒学时吸收了各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第三小问仍然联系所学史实,道家的“道”指万物本源,材料中董仲舒的“道”指社会伦理道德。
(3)分析问题,实际是要求回答理学家在哪些方面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完善,可联系所学解答。如:吸收佛道思想。第二小问可从材料中总结答案,如:对中华民族民族气节的养成等。
(4)材料四这强调“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可根据这一精神进行阐发,如:发扬民族精神,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身等。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当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客观认识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被誉为至圣。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仁、礼
B.他关注现实,注重鬼神
C.他主持编纂了影响后世的《论语》
D.他教育学生要不走极端,以和为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应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B、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而不是“注重鬼神” C、《论语》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纂,而不是孔子所编纂。D、体现的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人将法律传播到全世界
B.罗马人的法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C.罗马人将宗教传播到全世界
D.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持久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罗马帝国不断侵略扩展,建立起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通过罗马法维系了帝国统治,所以说“第三次征服也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礼属于积极的规范,刑则属于消极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这种礼刑互为表里,礼在则法在,礼失则刑补的状况,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谓礼法是也。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强调礼法的关系互为表里,没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宣传图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是??
①?②?③?④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①是抗战时期,时间是1937年12月;②是土地革命时期,时间是1927年;③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是1947年;④是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