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9 10:27: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颁行过四部宪法,其中有一部宪法里明确承认“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该宪法是
A.“54宪法”
B.“75宪法”
C.“78宪法”
D.“82宪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了当时的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变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依据所学知识,这反映的事件为三大改造,体现在宪法里应是54宪法。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几千年来的中国,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但是谁也绕不开孔子,孔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15分)
材料一?子之武城(鲁国小邑,当时孔子的学生言偃任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育吗)子游(言偃字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同学们)!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
材料二?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意指借鉴)。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誓无耳。
——唐太宗
材料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以孔子总是宗仰他们……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见解,二千多年以前已经早想到了。”
——孙中山
(1)材料一中言偃任地方官实践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2分)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哪些风格?(2分)
(2)唐太宗自称好“周孔之教”,结合材料说明他弃法崇儒的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是怎样从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实践“以仁义为治”?(4分)
(3)从材料三中归纳,孙中山认为孔子主张“民权”的依据是什么?(1分)中国古代的民权与近代民权的区别?(4分)


参考答案:
(1)政治主张:重视礼乐教化,推行仁爱。(2分)
教学风格:重视师生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语言幽默,教学气氛轻松;勇于自我批评(或循循善诱),教学相长。(2分
(2)原因:唐太宗总结历史的经验,认为用法家学说的朝代往往不长久,而以儒家仁义治国则能长治久安。(2分)
经济政策方面: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2分)
法律制度方面:慎用刑法,制定的《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2分)
(3)依据:孔子主张天下为公。(1分)
本质区别:古代民主统治者是人民的主人,站在封建统治者角度上,而近代民主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4分)


本题解析:(1)第1问从注释“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育吗”可知是重视礼乐教化,从材料“君子学道则爱人”可知是推行仁爱;第2问的教学风格可从语气、内容等方面并结合孔子的教学思想得出结论。
(2)第1问的原因从材料中“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败亡亦促”可知太宗认为法家学说的朝代往往不长久,而“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可知太宗认为儒家仁义治国则能长治久安;第2问的措施需要结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内容来回答。
(3)第1问的依据从材料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见孔子主张天下为公;第2问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思想文化等方面概述,注意要从“古代”“近代”的分界线谈区别。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其直接目的是
A.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B.发展国营企业
C.恢复和发展私营工商业
D.促使国家财政根本好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国民经济,所以当时采取的经济措施直接目的应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宏观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是考察历史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某校历史研究会的小赵同学,根据新中国建立至今经济建设的历程,画出了下图。

请回答:(5分)
1)根据上图,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建国后的60年中间,曾在某一时期出现过明显的曲折。请你用一、二句概括精练的语句,指明造成这一种曲折的最主要原因。并举两个史实,具体说明。(3 分)
2)这一曲折经历,给了中国人民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1)主要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
史实: 以“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指导当时的经济工作,片面追求高速度。发动文革,造成十年动乱。 (答其他史实:例如反右扩大化、反右倾斗争也可) (3 分)?
2)启示: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健全党内民主制是推动经济前进的强大动力;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民国初年工人阶级人数的增长,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民国政府推进实业所取得的成效。A时间不对;BC非工人阶级人数增多的原因。故选D
点评: 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增强,为以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相联系的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成立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