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五)

时间:2019-06-28 12:44: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正确的是(? )
A.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益富裕
B.产油国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C.西亚国家发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D.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相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西亚各国由于各自的国情不完全相同,故发展方式存在着差异,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籼型杂交水稻育成?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再现、辨别能力。②④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建设成就。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鲁迅《看镜有感》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
——张之洞在《劝学篇》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潮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说明其政治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

《共产党宣言》
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民主革命纲领
③(2分)
第二次
①(1分)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第三次
②(1分)
④(2分)


参考答案:
(1)开放兼容、抗拒排斥;中外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4分)
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4分)
(2)从中体西用到西体西用(从洋务思潮到维新思潮);(2分)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仅仅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重;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推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6分)
(3)民主革命纲领;促成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邓小平理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6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汉唐魄力雄大,取用外来事物,自由驱使”,汉、唐时期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广泛吸收;“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每遇外国东西,推拒,惶恐,退缩”,清朝国力衰落,拒绝、排斥外来事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排斥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2)材料二中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即中体西用思想;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他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批判洋务派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学习西方层次变化的原因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仅仅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该问考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实践意义。
点评:向西方学习是一股贯穿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社会变革思潮,它从林则徐开始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过程,从而使中国找到了一条走上独立自主的必由之路。历史告诉我们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学习西方应注意将爱国主义与理性认识相统一;学习西方必须结合国情,不断与时俱进;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学习西方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不包括?(?)
A.利用美国扶植
B.制定可行政策
C.发展教育、科技
D.利用战争机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联系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可知,A.利用美国扶植、B.制定可行政策和C.发展教育、科技,是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D.利用战争机遇,这一项仅有日本符合德国不符合。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于5月中旬在青岛举行,成为青岛历史上承办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据悉.此次APEC贸易部长会议是继2001年在上海举办之后,时隔13年第二次在我国举办,APEC创办的宗旨是
A.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B.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贸易身由,以促进社会进步
C.逐步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
D.组成经济、货币联盟、推动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B.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贸易身由,以促进社会进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C.逐步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和D.组成经济、货币联盟、推动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是欧盟。“A.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才是APEC创办的宗旨。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