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6-28 12:31: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重建法国政体的过程中, ……国内大多数人士主张恢复第三共和国的体制,但是戴高乐主张实行彻底的改革。他认为,战后法国的伟大抱负应是恢复“大国地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一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性,政权机关的稳定性,政府行动的有效性”的新体制……
大战结束初期,世人刚刚摆脱法西斯暴政的奴役和威胁,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同时,法国的重建需要得到美国的扶持和援助,戴高乐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显然不是担任政府首脑的合适人选。因此,不仅戴高乐于1946年愤然辞职,同年10月通过的第四共和国宪法也全然没有接受他的政治主张。第四共和国基本上延续了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国家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总统不掌握实权……
……在最基本的政治体制问题上,政局不稳的局面非常突出,内阁走马灯似地更迭,短短的12年中更换了21届政府,其中最长的不过一年多,最短的仅2天。
1958年,法国出现统治危机,……戴高乐以改革政治体制为先决条件,于同年6月1日出任政府总理。
1958年9月28日,新宪法获得公民投票的批准,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五共和国实行一种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最大的特点是最高权力由议会转到总统手中,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力得到空前加强。……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国总统。法国政治体制的变革,既是法国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产物,也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需要适度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法兰西从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政体的变化及原因(10分)
(2)从历史根源的角度,你怎么看待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的弱化总统权力、强调议会主权的特点?(5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议会制共和国(1分)发展为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到总统)(1分)原因:戴高乐想要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第四共和国政府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958年出现统治危机;资产阶级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每点2分,共8分)
(2)根源:出于对波旁王朝君主制和拿破仑时期帝制形成的“个人权力”的不信任(1分);出于对法西斯暴政的恐惧和防范战争悲剧重演的考虑,民众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4分)。


本题解析:(1)变化:由材料中的“第四共和国基本上延续了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国家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总统不掌握实权”和“第五共和国实行一种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共和政体,最大的特点是最高权力由议会转到总统手中,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就可以得出答案。原因:也应该根据材料来回答。由材 料中的“他认为,战后法国的伟大抱负应是恢复‘大国地位’”、“政局不稳的局面非常突出,……最短的仅2天”、“1958年,法国出现统治危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需要适度强化行政权力以有效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可以得出答案。
(2)这一题要求从历史根源的角度回答,这是关键信息。所以要弄清题目中的“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的弱化总统权力、强调议会主权”根本上是想限制个人权力,说明在历史上有个人权力过大或者专制独裁现象的发生,只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得出答案了。材料中的“大战结束初期,世人刚刚摆脱法西斯暴政的奴役和威胁,普遍向往民主和分权”应该是个有效信息,还应该从法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思考类似现象,比如拿破仑时期的帝制和之前君主专制时期的表现,也是根源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
点评:以公元元年为准.公元元年至公元99年为公元一世纪.以后每一百年为一个世纪.以此类推.例1855年为19世纪.2000年为21世纪.年代就是以十位数为基础.几几年就是几十年代.例1855年为19世纪五十年代.一般来说二十年代以前称为初期. 公元元年以前,称为公元前,其年份顺序倒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2年,民族实业家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均昌铁厂。当时,在均昌铁厂制造的一艘小艇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
材料二?中国民族火柴业留下的一组商标:
???
材料三`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材料四?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五? 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这种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2)近代中国民族火柴业在内外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观察材料二中的历史图片,指出其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发展状况,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4分)
(4)据材料四、五归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1)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因此,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寻求事业发展,宣称“中外合资”,目的在于凭借外国资本享有的特权,既寻求有利的竞争地位,又避免本国政府的束缚和压制。(2分)
(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分)
(3)迅速上升。(1分)辛亥革命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3分)
(4)处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2分)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等信息并结合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时期即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又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束缚的角度来思考作答。第(2)问属于解读图片史料题,回答时候要依据图片中的重要信息来解题,从材料二中“振兴国货,挽救利权;中国兴;还我河山”等信息并结合民族资本主义救国的途径来思考作答。第(3)问对应材料三,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图表不难判断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表格中时间1912-1918年,是民国初年,结合所学从民国初年的历史从内部以及外部因素综合分析作答即可。第(4)问对应材料四和五,依据材料四中“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以及材料五中“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来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本原因从社会性质角度分析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分)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图四与图五指出在过渡时期,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哪两次重大变化?(4分)两次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失误是什么。(2分)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分)
(3)材料三所说农村经济体制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体制的推行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2分)


参考答案:
(1)通过土地改革使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分)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2分)
原因:第一次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第二次变革,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分)。
(2)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既要维护农民利益,又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兴农、科技兴农。(2分)(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2008年12月18日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与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两位伟大历史人物是分不开的。西方世界也一直关注着它,美国《时代》周刊(1923年创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于1949年2月,邓小平于1979年1月和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成为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
图1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图2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
图3(右图)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
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
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
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图1、图2两期《时代》周刊的标题中所反映的这两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贡献。(4分)
(2)毛泽东和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6分)
(3)你如何看待图3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论证你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①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2分)
②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2分)
(2)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分)
意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民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4分)
(3)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1分)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本题解析:第(1)和第(2)问较为基础。关键是第(3)问关键要抓住“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这一信息提示。分析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和经济成果都没有背离社会主义,而是走出了有中国特鉾社会主义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