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8 12:17: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孟子
B.老子
C.荀子
D.墨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战国时期荀子在总结各家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长时间不被正统的儒家重视,但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辛亥革命时,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其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严守中立
B.临时政府坚持反帝
C.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D.帝国主义反对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解题可采用直选法与排除法相结合,A项易排除,由于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软弱性,承认列强在华特权,故排除B项。C项是实现D项的手段,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包括
(?)
①采取政党政治?②举行双边谈判?③进行武装斗争?④运用法律手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积极进行国会大选;革命党人与北京政府进行“南北议和”;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企图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防止袁世凯独裁。因此,①②③④都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美国东靠大西洋,南靠大西洋的墨西哥湾,西靠太平洋,北面还靠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与大西洋相通的五大湖。美国的北部、东部、南部,都能通过大西洋直接与西欧主要工业国家通航。1904年,美国以强权在巴拿马地峡开始开凿.巴拿马运河,不仅使美国的大平洋海岸与大西洋海岸的船舶往来有了最近的航道,而且使美国东西部都能与太平洋沿岸或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地区,建立起海上运输航程最短的直接往来。
材料二?按照德国发动大战的主要原因——抢占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美国是很可能立即卷入大战、争夺重新瓜分世界利益的,因为当时英国拥有2250万平方千米的殖民地,法国拥有1090万平方千米,德国只有290万平方千米。而美国由于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两国所霸占,美国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投资市场受到很大的限制。以1914年为例,美国的国外投资总共约有50亿美元,仅为英国的十分之一,法国的六分之一,德国的九分之二。应当说发动大战攫取殖民利益的驱动力,美国不会比德国弱,然而,1914年8月4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声明:美国政府保持中立,直到战争结束。战争开始后的两年半;美国的确保持着未直接参战的“中立”。
材料三?美国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充分抓住英、法等国过早地偏离工业经济发展为主的道路,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形成本国积累资金和大量吸收国外资金,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的发展路子,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1860年到1890年的30年时间内,美国工业生产就增长了6倍。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为94.98亿美元,英国为42.63亿美元,德国为33.57亿美元,法国只有29亿美元。资本输入的债务国美国的工业产值,比资本输出国的荚、法两国工业产值的总和71.63亿美元还多23.35亿美元,这为美国进入20世纪以后,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成为国际金融资本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打下了工业经济深厚的基础。总之,从“英国时代”到“美国世纪”的跨越,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以上材料均摘自熊承忠等著《大循环》
请回答:
(1)19世纪晚期,美国与英法两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有何不同?产生了什么不同后果?这对两国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归纳出美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3)从美国经济的崛起,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英、法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美国则走高速发展工业的路子。美法经济发展缓慢下来;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英国失去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国际地位下降,美国国际地位上升,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矛盾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之一。
(2)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战中“中立”政策的成功;高速发展工业。
(3)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经济,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二是把握机遇,灵活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大量积累和吸收资金,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等。


本题解析:一是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三英、法“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的发展路子”实际上就说明了两国发展道路的不同,再分析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二是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一说明美国地理条件优越,材料二说明一战初期美国“中立”政策的成功,材料三说明美国则走高速发展工业的道路的正确性。三是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把美国成功原因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启示。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 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改编的这首《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与
A.20世纪60年代末
B.20世纪70年代末
C.20世纪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是祖国统一问题,在台湾问题上在1979年才停止炮击金门,1980年以后两岸的交往才逐步被打破,1984年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所以材料中的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