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2:14:35
1、选择题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则材料的作者是 (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李贽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是现在思想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所以作者主张经世致用的观点,A正确,BC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东西方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社会的发展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研究的主题。他说:“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应该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要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4分)
(2)材料二反映出的思想主旨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2分)
(3)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6分)
参考答案:(1)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分)
( 2)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一是泯灭人性,材料二是提倡重视人性。(4分)
(3)从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从主要批判神学到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西思想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来回答问题。发展主要回答不同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人物中“当举世大乱时,不因人类之残贼凶恶,而怀憎恶厌弃之意,且极力推明人皆可以尧舜”的是
A 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D 荀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随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3分)
材料二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摘编自董仲舒 《春秋繁露》等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4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参考答案:
(1)现象:“百家争鸣”(2分)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4分)
(3)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1分)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1分)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1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可知应是“百家争鸣”。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可先联系所学的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再结合材料“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可知应是“君权神授”的思想。而材料“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则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政治、经济和学术上进行分析总结。如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揭示的是经济上的工商皆本的思想;材料“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则是政治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反映的是学术上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表现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朱熹
B.程颐
C.王阳明
D.黄宗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他们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的信息可知,这群“启蒙者人”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黄宗羲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