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6-28 12:11: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董钟舒新儒学的内容包括: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③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④“三纲五常”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12年5月,袁世凯在通令里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后国人日渐富裕
B.西俗东渐导致东俗渐变
C.民国政府将展开反腐运动
D.奢华成为主流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从材料看,民众的生活还是很艰苦,袁世凯倡导节俭;从材料“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可以看出,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民众多奢侈,效仿西式生活。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材料二 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1621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1663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教席
1669
牛津大学
植物学教授席位
1702
剑桥大学
化学教授席位
1704
剑桥大学
天文学教授席位
材料三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材料四 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1)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说明“《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与柏拉图对待数学作用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判断张准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并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人重视“科学本体”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你对“科学本体”的理解。
(4)结合所学,说明我国编制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背景,列举《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所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


参考答案:
(1)《九章算术》提出了田亩、粮食、贸易、土方、赋税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柏拉图创立阿卡德米学园,开设几何学、算术、天文学等课程,认为学好几何学是进入深奥的哲学殿堂(或理解“理念论”)的基础。
(2)趋势:新增课程从以人文学科为主到以自然科学为主。原因:16世纪中期,英国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大学中增设了人文学科的教席;17世纪以来,英国逐渐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由于远洋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席;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英国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席创造条件。
(3)历史时期:洋务运动时期。事件:新文化运动。科学本体:科学包括科学法则、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而不仅仅是指技术;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真理,而不仅仅是富强救国或追求功名的工具。
(4)背景:三大改造(或一五计划)临近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将全面展开。 主要科技成果:原子弹、导弹、氢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本题解析:第一问从材料《九章算术》认为“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 柏拉图认为:“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方面归纳。第二问从表格课程设置可以看到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原因结合16、17世纪欧洲阶段特征分析。第三问第(1)小问从材料“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可以判断洋务运动坚持封建制度前提下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第(2)小问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科学本体”的理解应从 “科学本体”内容以及科学价值来思考。第四问结合1956年时间点来思考背景,主要成果根据课本所学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古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生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成就得益于怎样的外交基本政策。(2分)列举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6分)
(3)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原因:近代中国综合国力软弱,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外交基本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分)
成就:(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1954年,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
(3)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强大,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号召和平使用科学技术,避免人类自身灭亡的文件是
A.《氢弹》
B.《海洋法公约》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