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8 12:03: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满足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求,所以选D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知这体现的道家的思想。A项是墨家学派的思想,B项是道家学派的思想,C项是儒家荀子的思想,D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学派。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有一位古代的思想家这样论述政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教化惠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依赖,有功德而不能用名称说出来。”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A.老子
B.韩非
C.董仲舒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材料表明君主不很看重功名,清心寡欲,“教化惠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依赖”, 意思是大化无痕。“有功德而不能用名称说出来。”就是大德无形,“ 我无为而民自化”,就是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思想。因此选择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某校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使用了如下台词:“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一台词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说明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实现轻徭薄赋和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所以这符合道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均主张积极有为的政治统治策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学派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