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2:00:09
1、判断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有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其根本的原因是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下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把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其中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两种不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故所给的选项中②是错误的,可排除,而在四个备选答案项中有三项中含有②,因此可以排除B、C、D三项,正确答案选择A。当然同时也应该对其他两项进行分析判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告诉人们任何侵略都会世界人民的反对,都不会有好下场,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沉痛的灾难,故③、④两项也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33年德国颁布的禁止组织新的政党的法律规定:“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作为惟一的政党存在于德国。”这一规定表明
A.德国是一个由工人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德国不容许资产阶级政党的存在
C.纳粹党要独掌国家大权
D.希特勒禁止成立新党,允许旧党存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边漫画提供了极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抓住题目的时间:1943年。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因此BCD项均符合题意。1944年6月“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因此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3年2月14日,国联特别大会提出了一万五千字的《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2月17日在日内瓦向全世界发表。《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是国联处理日本侵华问题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决议。
报告书认为,日军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是合法的自卫手段。解决中日争端的任何方法,都必须遵守国联盟约、非战公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法的规定。
报告书认为,“满洲国”的成立并不是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的独立运动,完全是日本一手策划的。……“满洲国”是不合法的政权,所以不能予以承认。
报告书认为,“无论在法律上、事实上将东北三省等自中国他部割离,日后恐将造成一严重‘未收回领土’问题,使中国长存敌意,以致危及和平”。因此,报告书认为维护和平的必要条件就是“维持中国主权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报告书详细地描述了国际共管中国东北的方案:第一,召集顾问会议。“顾问会议的最后议案由中国政府列入宣言之内,并转送《九国公约》的签字国。“第二,成立东三省自治政府。“自治政府行政长官得指派相当数额之外国顾问,其中日本人应占一定比例”。第三,组织特别宪警。这个队伍“既为东三省境内唯一武装实力,其他一切武装力量(指中国方面或日本方面之一切特别警察或铁路守备队),即应退出东三省境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国联特别大会《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中的主要观点。(8分)
(2)依据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国联特别大会提出的《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7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驳斥日本自卫的谎言,暗示了日本对中国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宣布不承认“满洲国”;明确肯定东北三省是中国领土;要与日本共同分享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8分)
(2)评价:基本上实事求是地揭露了所谓满州事件的真相,给中国以道义和法律上的支持,有助于中国维护领土完整和行使对东北地区的主权;在国际上孤立了日本,对其进一步侵华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报告书也存在许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为了得到一个两全的结果,提出了解决满州问题的错误建议。它违背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留下了不太光彩的记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7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9月14日占领莫斯科。但是,莫斯科经过一场大火已变成一座空城,10月13日,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冬天来临。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退。在饥饿、寒冷和俄国军队的不断袭击下,法军伤亡惨重,仅剩几万人回到法国。
材料二 1941年,希特勒调集180万人,实施“台风”行动,要在冬季到来前攻占莫斯科。可事与愿违,不仅德军的进攻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而且11月3日,第一次降雪开始了,缺乏御寒装备的德军寸步难行。到12月初,气温已达到零下40摄氏度。德军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人员冻伤无数,苏军乘机反击,歼敌50余万,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请回答:
(1)在莫斯科,俄国军民对付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方法有何差别?(3分)
(2)莫斯科战役爆发时,欧洲战场呈现什么局势?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国际意义?(8分)
参考答案:(1)对付拿破仑:制造空城,利用严寒,诱敌深入,在敌人退却时不断袭击。对付希特勒:集中兵力,利用严寒,奋力抵抗。
(2)局势:德国军队征服北欧、西欧许多国家,锋芒正盛。丹麦、法国等国投降,唯有英国在顽强抵抗。
意义:消灭了法西斯军队,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打乱了法西斯德国的战略部署,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只要阅读材料,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