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8 11:46: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二战”中的下列四次战役的时间顺序是
①莫斯科战役?②中途岛海战?③不列颠之战?④诺曼底登陆战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③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莫斯科战役发生于1941年9月,中途岛海战发生于1942年6月,不列颠之战发生于1940年秋,诺曼底登陆战发生于1944年6月,故A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材料二? 1912年冬,哈尼斯曾坦率地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李奇诺斯基: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因此这种爆发时,英国一定会站在法俄一边。威廉二世也是心里有数的,他曾说:“当斯拉夫族和日耳曼族进行最后斗争时,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站在斯拉夫人和高卢人一边。”
——赵辉杰《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系的演变》
材料三?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不过是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围绕是欧美人还是亚洲自己人对亚洲管理权的争夺,币中国人却阻止了日本人的“大东亚新秩序”计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德两国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及怎样认 识。(1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念。(12分)


参考答案:
(1)表现:①殖民地之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德国感到自己殖民地面积很少,而经济实力衰弱的英国殖民地面积却最大;
②商品市场之争。英国的工业生产垄断地位丧失,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德国的轻重工业产品却在世界范围畅销。
③欧洲霸权、世界霸权之争。18世纪以来的作为欧洲霸主、世界霸主的英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地位出现动摇。从90年代起,德国突破大陆政策更多地着眼争夺世界霸权。
④海上霸权之争。德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加紧扩充海军,海军力量很快增长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至少三点,每点分析到位3分,共9分)
认识: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英德矛盾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外侵略扩展的牺牲他国利益、危及世界和平的冲突,对于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从根源和定性认识,各2分,共4分,)
(2)这种观念是错误的。(2分)亚洲战争同属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组成部分,性质一样,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法西斯战争侵略和殖民统治,牺牲亚洲他国主权利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破坏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的非正义行为,正是中国等亚洲人民包括英美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才打败法西斯日本,维护亚洲和平。日本法西斯的历史罪行只能反省而不能抹杀,这种用地区、人种、文明的冲突论来否定混淆淡化二战的性质,是对二战后和平的挑衅和对人类正义的亵渎,(从日本行为的非正义性来分析亚洲战争、中日冲突的实质,10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可以得出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英德竞争的认识: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英德矛盾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外侵略扩展的牺牲他国利益、危及世界和平的冲突,对于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观点是:作者认为二战是亚洲管理权的斗争问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亚洲战争同属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组成部分,性质一样,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法西斯战争侵略和殖民统治,牺牲亚洲他国主权利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破坏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的非正义行为,正是中国等亚洲人民包括英美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才打败法西斯日本,维护亚洲和平。日本法西斯的历史罪行只能反省而不能抹杀,这种用地区、人种、文明的冲突论来否定混淆淡化二战的性质,是对二战后和平的挑衅和对人类正义的亵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 A.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B.1939年9月1日,德国从西部突袭波兰。
C.1939年9月17日,苏联从东部突袭波兰并俘获了大批波兰官兵。
材料中,哪句陈述不带感情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寓意:合作。共同理想: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军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44年6月,美英等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此前欧洲最重要的战场是?
A.波兰战场
B.法德战场
C.意大利战场
D.苏德战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意大利早在1943年9月已经投降,首先排除C;1944年时,并不存在独立的波兰战场和法德战场,排除A、B。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