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1:43:13
1、判断题 日本胁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受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日本要求:“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其主要目标是:
A.强化在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
B.加强对俄国的军事力量
C.吞并东北,并作为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
D.建立满洲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日本胁迫袁世凯接受的“二十一条”中,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铁路及东三省南部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实质是变东北地区为日本的殖民地。A、B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在1932年。故选取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独立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因此A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中国实行一边倒的策略,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倒向苏联的怀抱,我们还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A.中国领土的变化
B.人民地位的变化
C.思想文化的变化
D.国家观念的变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国旗的变迁上能看出中国政体的变化,由清朝的黄龙旗体现君主专制,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再到袁世凯复辟帝制,再到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体现的是人民地位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ACD是儒家学派的人物B是墨家人物。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合院(图一)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合围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
因为它比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
(1)材料一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哪些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信息?(6分)
材料二?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民居建筑(图二),其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中建筑出现的历史原因。(4分)
材料三?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1978--2007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封闭式住宅是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心态的体现;严格的住房安排是封建家长制、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自成一体的布局体现了安详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6分)
(2)近代西方殖民侵略,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4分)
(3)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生活富裕,追求生活质量;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启动“安居工程”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6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筑物的发展变化,(1)根据材料一的表述在建筑物中排序位置的尊卑具有重要的讲究,可见古代社会重视的是统治秩序,所以学生可以从古代的政治和经济角度来分析即可,凸显封建制度的等级秩序。(2)中西合璧的建筑产生的原因从受国际影响和国内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分析。(3)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居住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考虑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