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8 11:35: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的一位美国总统表示:“如果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请问驱使他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
A.对中国博大文化的敬仰
B.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C.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美国民众的呼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结合材料所提到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摆脱外交中的被动局面,扭转自己与苏联的战略态势,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3分)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3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贡献:兴办实业;重视教育,兴办学堂;重视社会公益事业。(3分)
(2)出发点: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2分)
思潮:实业救国。(1分)
(3)论点: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承担者。(1分)
论证:①经济上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兴办实业(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的进程。(3分)
②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法制,先后来源:91 考试网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运动争。(3分)
③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反对迷信、愚昧,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形成思想解放运动潮流,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思想武器。发展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进行归纳。
(2)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结合标题《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回答,再联系当时的实业救国思潮。
(3)首先提取观点“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开展一系列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政治的斗争。③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反对迷信、愚昧,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
A.重新划分德国东部和西部的边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D.承认德国和奥匈帝国合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之前的称谓“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自由中国”有“两个中国”并立之嫌疑;后来的称谓“中共政权”和“中华民国”表明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