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8 11:32: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口诛笔伐批“四人帮”,千歌万曲颂党中央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说的是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口诛笔伐批“四人帮”,千歌万曲颂党中央说的是1976年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说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蒸蒸日上。A符合题意。
点评: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把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或按时间顺序、空间方位、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解此类问题可用采用“首尾判断法”,即从第一项或最后一项入手,加以分析排除。若还不行,结合所学知识,从中间入手,找出选项之间的联系,也能顺藤摸瓜,找到正确答案,须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据统计,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有90%以上的成员属于不同形式和区域的经济组织,为顺应潮流,中国和东盟作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策。这表明当代世界
[? ]
A.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B.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市场竞争激烈化
D.商品结构复杂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表述中,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1801年,穆罕默德·阿里借助人民起义,夺取政权。法国被迫从埃及撤兵
埃及从此成为独立自由的近代国家
B
1854年,佩里率舰队再次到达日本,同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日本开始确立了“文明开化”政策
C
1922年11月,土耳其废除素丹制(王权),1924年3月,废除哈里发制(教权)
凯末尔改革结束了土耳其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
D
甘地主张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尽力调解教派争端
标志着争取国家独立的不合作运动开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中的史料推不出“埃及从此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国家”这一结论,且该结论与史实不符,因阿里上台后进行的改革,只是揭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因其改革失败,所以阿里改革并没有使埃及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国家,A错误;B项史实与结论间没有必然联系,“文明开化”为明治维新的内容,而不是《日美亲善条约》的结果和影响,B项错误;C项的史实与结论均正确;D项中的史实主要是为调整印度国家内部的矛盾,而非暴力不合作属于印度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该项的史实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材料三: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苏智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呈现怎样的特色?(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近代上海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力量”和“人文秩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近代上海地位的变迁?(9分)


参考答案:(1)以自然经济为主,农村中家庭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品经济较活跃(2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儒家伦理作为人文秩序。(2分)
(2)新的经济力量:近代工业在上海兴起,采用机器生产,包括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企业等(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上海近代商贸获得长足发展,如洋行、银行、钱庄、钱号等;房地产等。(任二,2分)
人文秩序:近代西学传入中国,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近代城市市政建设发展,生活方式发生,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近代文化教育方式转变,新式学堂,民间社团,创立报刊,翻译印刷书籍等;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变化。(任二,2分)
(3) 视点:地理位置、腹地优势以及近代上海开埠、租界的影响,使上海成为接受西方文明的窗口。 近代上海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是经济、社会和文化交融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近代上海文化是多元的,起到了开拓视野,引领思想、风尚和价值观的作用。 上海的近代发展带有比较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外国资本享有特权,民族资本主义偏重轻工业,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较强两面性;文化崇洋等) (评分建议:每个视点2 分,能结合史实说明3分)


本题解析:(1)此题主要是从所学知识中进行回答。明清时期上海依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人文秩序中宋明理学占据支配性的地位。(2)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作为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经济率先产生。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相继出现,对外贸易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文秩序可以从近代通商口岸率先接受西方率先思想,近代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3)此题可结合上海作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史实和地理位置方面的有利条件说明近代上海的发展;同时也要说明近代上海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状态下其发展是畸形的状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
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表现为在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士的阶层崛起,代表不同的阶层利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A。根据以上分析,BCD均错误。
点评: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为各家提出自己的主张,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各家的思想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