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8 11:28: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宗之立,虽由劝进,然天命人心之所归,虽古圣贤之君,亦不能辞也。盖自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盼盼,国内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之爱,颠危愁困,待尽朝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却任得敬分国之请,拒赵位宠郡县之献,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然举贤之急,求言之切,不绝于训辞,而群臣偷安苟禄,不能将顺其美,以底大顺,惜哉!
——《金史》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金世宗改革的背景。(8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2)根据材料,概述金世宗改革的成效。(7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参考答案:(1)长期战争,社会动乱。赋役繁重,盗贼横行,人民反抗。道德沦丧,百姓怨声载道,危及统治。金世宗深谙国情,知道如何治理国家。(8分,意思接近即可赋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2)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生产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秩序恢复,社会安定。金国进入相对繁荣时期。(7分,意思接近即可赋分,答出其中三点即给满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本题解析:(1)这一题要求不得摘抄原文,主要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首先要能大体读懂这段文字,找出属于背景的段落,即“盖自太祖以来,……知吏治之得失”,然后将这一段文字分出层次,最后把每层的意思用现代文表达出来即可。
(2)这一题答题思路与上一题相同,只要找出属于改革成效的段落,然后用上面的的步骤依次去做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主要依据是(1)确认了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核心的国家制度(2)确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规定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民主自由等原则(4)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A.(1)(2)(3)
B.(2)(3)(4)
C.(1)(2)(3)(4)
D.(1)(3)(4)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当时袁世凯已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故(1)错误。《临时约法》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2)(3)(4)正确,故选B。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临时约法》没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先生旧三民主义的倒退。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模式1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最高的是欧盟;故选C。模式2中只是进行贸易方面的合作,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3强调自愿的原则,没有法律义务,符合亚太经合组织。 D项是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组成的以打击三股势力、发展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为主要内容的组织。
考点:区域集团化
点评: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属于这个或者那个区域集团的成员,区域集团遍布全球各地,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区域集团化趋势。除了掌握区域集团化外,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也要掌握。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都是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所享受的待遇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①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②使美国确立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③目的是促进世界各国贸易自由化④标志着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组织形成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8月11日,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9月下旬,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取代上海迁移监督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27日,工矿调整委员会讨论确定了通过工厂迁移原则,将迁移工厂分为军需工厂和普通工厂两类,规定:“军需工厂系指国防上必需该厂之助,由政府令其迁移,……此等工厂之迁移得由政府按其个别情形酌予补助”,“普通工厂为指定军需工厂以外之工厂。凡愿迁移,呈经政府核准者,得予以免税、免验、减免运费、便利运输或征收地亩等之援助。惟因财政所限,不补助迁移费。”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其中属于国防工业范围的厂家达60%以上。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37年后方只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后方工业中属于重工业的工厂占工厂总数35%左右,以资本计约占50%左右,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在工业布局上,重庆是最大的工业中心,加之四川其他地区,占厂数的45%以上、资金的53%。其余工业分布于湘、桂、陕、甘、黔、滇等省的主要城市。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矿调整委员会通过工厂迁移原则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在沿海工矿企业西迁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沿海工矿企业西迁的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1)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淞沪会战爆发,沿海大部分地区即将沦陷;考虑保存国防工业实力,以利于继续抗战的需要。(6分)
(2)成立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用行政手段强制军需工厂内迁,并补助迁移费;用减免税费等经济手段鼓励普通企业西迁。(6分)
(3)保存了有限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大批技术人员内迁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6分,4点取3点)


本题解析:(1)联系材料一中的时间特征“1937年7月22日……8月11日……9月下旬”可知工厂迁移的历史背景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淞沪会战爆发,沿海大部分地区即将沦陷;考虑保存国防工业实力,以利于继续抗战的需要。(2)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概括出国民政府为工业迁移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即成立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用行政手段强制军需工厂内迁,并补助迁移费;用减免税费等经济手段鼓励普通企业西迁。(3)联系抗战背景和材料二中文字“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说明了抗战期间工业内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保存了有限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大批技术人员内迁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点评:高考对抗日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②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③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④抗日战争的影响。本题的考查要点是④,即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