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8 11:16: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这种布置是合理的,主要理由是
A.位于东都要地,能确保平安稳固
B.粮食能迅速满足长安、洛阳需要
C.地处交通大动脉的中心地带,便于粮食集散
D.位于盛产粮食的地区,来源很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只要学生明确洛阳是隋朝的商业中心,同时洛阳地处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更重要的是洛阳是南方粮食运往北方并转运到各地的集散地,可见,兴洛仓建在洛阳附近是合理的,故正确答案应选择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表为中美贸易的相关资料。关于资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对抗造成1972年以前两国没有贸易往来
B.中美建交促成1975年中美贸易额的急速攀升
C.中国大量引进美国资金造成了1980年中美贸易出现巨大逆差
D.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了1985年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目涉及到1972——1985年中美之间的贸易,A项1972年以前中国两国没有贸易往来说法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因而B错误;1980年中国刚改革开放大量引进美国资金是错误的,故正确的选项为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创举是?(?)
A.动员农民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
B.动员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D.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进行改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改造的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个创举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对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特殊位置,一位英国政论家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了,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仅有20%在国内进行。
——孙颖、黄光耀《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两个主要特点。出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2分)在这一趋势中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工业革命的开展(2分)。
(2)经济全球化趋势(2分)。提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1分);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1分)。
(3)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加大直接投资(或资本输出为主),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2分)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分)


本题解析:(1)可直接从材料信息“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中可分析出英国的特殊的经济地位;从后面的材料信息中“海洋彼岸”、俄罗斯等地的情况分析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材料“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可联系到工业革命。
(2)可从材料中全球资本流动情况和国际跨国公司的作用分析出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可从材料信息“控制着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分析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3)可通过两则材料对比,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手段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实质可透过现象分析,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关贸总协定规则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世贸组织的规则涵盖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知识产权协议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第三世界团结斗争
D.国际格局发生剧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20世纪30-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的相互限制是造成世界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特别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成为战后各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于是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GATT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GATT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没有统一概念。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所以答案选A,不选B。材料并没有提到第三世界,所以不选C。虽然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雅尔塔体系崩溃,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而且一般主要原因,根本原因都是从经济角度思考,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