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时间:2019-06-28 10:27:0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文大意“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尖刻伤人。’”此内容核心反映了“礼”的思想,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 ]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亚里士多德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体现了他对真理的尊重。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相比较,亚里士多德坚持的“真理”是
A.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B.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C.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D.中庸之道是明知的态度和方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关于老子思想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道”是抽象的,“道”派生了人间万物
B.“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论
C.矛盾的对立双方,无需条件,就可以转化
D.“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任何事都不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老子思想的理解能力。老子的思想主要包含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辩证法思想以及其政治上的“无为而治”。其中“无为而治”是难点,“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不妄为。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
(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8分)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7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背景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古文运动的含义及相关内容,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解答。如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体现了其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及地位。依据所学可知,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又突出的贡献。同时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他所提倡的“道统”思想,影响巨大。正如材料所言“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