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6 11:55: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第一有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
③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不对,秦朝贯彻了法家的思想;B不对,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是在文景之后的汉武帝时期;C不对,题干无从体现,而且表述过于绝对化;D正确,根据题干“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可知作者是指出法家思想的局限,忽视道德建设。
点评: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 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
——选自《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20世纪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大家都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由此,我国服饰用色上的蓝、灰、黑局面也就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重坚实耐穿,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随着10年文革的深入展开,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google搜索
材料三:《1968年内蒙古自治区布票》

——百度搜索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化纤工业发展以后,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接连不断,各式时装目不暇接。现在年轻人的穿着,款式经常翻新,进而讲究艺术的效果。男的以西服和夹克衫为主,有的还打领带。女的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爱穿的服装,最为流行。服装的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化纤到精纺的棉织品、丝绸、呢绒、皮货,都可随意购买。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人们衣着服装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人们衣着服装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10分)
(3)与材料二、三比较,材料四中人们的衣着服装为什么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原因:①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1分)②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1分)③戊戌变法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1分)④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1分)(答对四点即得4分)
(2)特点:服装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服装颜色以蓝灰黑三色为主;人们要求服装坚实耐穿,耐脏耐洗;服装原料需凭票证购买。(4分)
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2分)②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2分)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物资比较匮乏。(2分)④勤俭节约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2分)⑤苏联的影响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分)
(3)原因是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分)
②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分)
③对外开放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分)
(4)认识:①衣着服饰能够反应一个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1分)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才会发生根本改观。(1分)(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回答有理,请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6号登载《参观济南电灯公司记》一文报道:“济南市面,向推西关及西门大街为最殷盛,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马路宽坦,电话电灯之杆线,植立两旁,气象颇觉不寂。”根据材料判断正确的是(?)
A.济南城市的近代化表现在商埠的兴盛上
B.济南城市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商埠的设立
C.近代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济南城市的发展
D.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济南城市的近代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体现了交通的发展对济南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选项AB 不符合材料内容,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济南地理环境的优越,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