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北魏孝文帝改革》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6 11:30: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北魏政权最早崛起于今天的
A.东北
B.北方
C.西北
D.西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魏晋之际,拓跋部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古一带。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淝水之战以后,强大一时的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拓跋部趁势再度崛起。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跬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故此题选A项
考点:北魏的崛起地点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B、C、D 四项都是重要的改革措施,但符合题干“开创性”措施的一项是“颁布均田令”。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人和徭役征发。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_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反映了
A.少数民族的汉化
B.少数民族的农耕化
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汉族的胡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条件限制“社会发展的角度”,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课标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 ]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