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孙中山》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6-26 11:17: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的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食物,皆归国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及其基本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民国初年(1912年)和“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看到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主张:平均地权(或核定地价)。
(2)民国初年: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民国十三年”: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3)认识: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并与时俱进;改善民生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是在
A.袁世凯控制清政府前
B.南北议和的过程中
C.袁世凯到南京就任时
D.宣统帝下诏退位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孙中山辞职的主要因素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的逼迫,袁世凯满足赞成共和与清帝退位的条件等。宣统帝下诏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时的“世界潮流”是指
A.民族主义
B.政治民主化
C.社会主义
D.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关于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B.提出了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的主张
C.在孟买发生了十多万工人的政治总罢工
D.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上书清政府,反对“皇族内阁”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孙中山的生平判断“28岁那年”应是1894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是成立兴中会,并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故选B。A项皇族内阁是在1911年成立的;C项是在1905年提出来的;D项是在1911年武昌起义。
点评:孙中山早期主张变法,通过学习西方的制度走改良之路,实现祖国的富强,但是其努力最终没有成效,后来走向了革命之路,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民国。辛亥革命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的一大进步。但是革命的成果落在了袁世凯手中;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促使孙中山最后走向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