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孙中山》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6 10:46:0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18年,桂、滇各系地方军阀控制广州的非常国会,改组护法政府,孙中山被架空。1922年,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后,孙中山化装离粤,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转变
A.是国民大革命发展的结果
B.有利于三民主义产生
C.源于曲折的革命经验总结
D.促进了共产主义思想传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本题考查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由题干第一次护法北架空,第二次陈炯明叛变,后来孙中山思想才转变,即依靠军阀是不可能的。
所以思想的转变时源于一次次失败教训的总结反思,C正确;A的时间是1924-1927、7还没发生;B三民主义已经产生了当时;D不符合孙中山。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与我,仿效西方亦后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期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回答问题: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日本“维新之政”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变化:一是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二是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中共的支持和影响。
(5)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22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和甘地分别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主张。请比较两者经济思想的异同。(8分)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者都反对西方殖民掠夺,主张本民族的经济独立。
不同点:孙中山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甘地则希望回归传统经济生活。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甘地则主张发展传统手工业。孙中山有比较系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方案——《实业计划》;甘地发展经济的方案稍显简略。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与甘地经济主张的比较。注意两人都是本国近代化中的代表人物,两个人的经济思想都带有时代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甘地“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的遗产”主要指( ? )


A.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工业文明
B.主张自给自足,保持乡村经济
C.提倡非暴力,推动世界和平主义运动
D.发动食盐进军,维护民族经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段祺瑞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为此孙中山发起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国民大革命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段祺瑞公开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为恢复该约法而掀起了护法运动,答案选C,A项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宋教仁遇刺案件, B项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 D项发生在孙中山去世之后。
点评: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未停止革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仍在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就是其最鲜明的典型代表,但从革命的性质来看他们同属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他们五四运动之后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很大差别。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