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0:42:33
1、判断题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年) | 乡民迁出总人数 |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
1820—1849 | 29 | 29 | 0 | 0 |
1850—1879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 | 156 | 0 | 118 | 38 |
1912—1939 | 473 | 0 | 77 | 396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从表格数据中不难看出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而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居民的职业变化,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特征,④项说法错误,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是由于受西方文明输入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从此以后,‘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筵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长江各少阅报风气的形成,……”
——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材料四?“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1)概述近代早期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
(2)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①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最早侵略的地区之一。②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资企业相继在上海设立,技术先进,工业(经济)基础较好。③近代企业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④报刊的发行和阅报风气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拓人们的视野。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思想观念大变化,社会生活方式(习俗)近代化(西化)如:住洋楼,着洋服,吃西餐,乘洋轿,点洋灯,看西方话剧、电影等。⑥上海成为一座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近代化城市。
认识: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具有双重性——破坏性和建设性。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主流,具有进步性。(言之有理皆可)
本题解析:(1)从政治、经济、思想、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总结。(2)从经济与政治、思想、社会习俗的关系,对西方侵略的看法等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B.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个人英雄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注意两平分别代指邓小平和袁隆平,邓小平代表的是制定了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农业发展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而袁隆平代表的是在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水稻产量,代表了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所有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两平代指的两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和重大贡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4分)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5分)
参考答案:(1)特点:国家大权分为五种形式;权能分开;分阶段完成。(3分)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分)
(2)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分)
(3)客观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宪积累了经验。(3分)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体现的是近代新的社会风俗出现,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则体现的是就有风俗的遗留,据此就可以推断当时社会习俗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新旧杂陈的,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