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0:42:12
1、判断题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作于19世纪80年代初?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2分)
(2)俄国官员为什么说“农民一切都变了”?(3分)有何意义?(1分)
(3)列宾与俄国官员对俄国社会的描述为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并未从根本上缓解俄国社会矛盾。20世纪初俄国社会陷于动荡局面,导致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工人、农民从抗议示威转为武装起义,资产阶级民主派加入抗议示威行列。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专制政府被迫实行政治改革,决定成立由民众选举产生的国家杜马(俄语议会),参与国家权力。以下是沙皇政府有关国家杜马法令的摘录:
1906年沙皇颁布的《国家杜马章程}规定:“杜马的代表由帝国居民选举产生,拥有立法权、财政预算审批权、质询权”。但同时又规定“皇帝有权在杜马任期结束前将其解散(实际上沙皇多次使用这项权力解散杜马)”,“杜马通过的决议若皇帝不予批准,则本次年会期间不得再次提交立法审议”。在颁布《国家杜马章程》同时,沙皇还颁布了《国务会议章程》,规定由沙皇任命贵族地主居多数的国务会议拥有与杜马同等的立法权,国务会议实际上成为议会上院。
1906年沙皇政府又颁布了《国家杜马选举法》。该法标榜“帝国居民不分阶级、财产、出身,均享有选举权”。同时又规定:土地所有者(贵族地主)每2千人产生一名议员候选人,而企业主(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则分别由7千人、3万人、9万人中产生一名议员候选人,即土地所有者的一票相当于企业主的3票,农民的15票,工人的45票。
(1)根据材料,说明沙皇政府实行政治改革、成立国家杜马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中的《国家杜马章程》,分析国家杜马在当时俄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4分)?
(3)根据材料,分析《国家杜马选举法》对当时俄国阶级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7分)
参考答案:(1)目的:①缓和社会矛盾(或遏制革命浪潮);②维护沙皇专制统治。(每点2分,共4分)
(2)地位:①国家杜马形式上拥有立法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沙皇专制统治;②国家杜马的立法权受到很大限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皇专制制度。(每点2分,共4分)
(3)影响:①维护了贵族地主的特权,受到贵族地主的拥护;(2分)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缓和了资产阶级的不满,其不平等性又无法消除资产阶级与政府的矛盾;(3分)③歧视工农必然进一步激化沙皇政府与工农的矛盾。(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未从根本上缓解俄国社会矛盾……加入抗议示威行列”可以得出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或遏制革命浪潮)”,从“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专制政府被迫实行政治改革”得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这一目的。
(2)由材料中的“杜马的代表由帝国居民选举产生,拥有立法权”、“皇帝有权在杜马任期结束前将其解散”、“杜马通过的决议若皇帝不予批准,则本次年会期间不得再次提交立法审议”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3)根据《国家杜马选举法》中有关“土地所有者(贵族地主)”、“企业主(资产阶级)”和“农民、工人”的不同规定分别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对当时俄国阶级关系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农奴制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B.农奴制已严重阻碍俄国工业发展
C.反对农奴制的思潮涌动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从以下《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②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
③俄国逐步完成了现代化④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1860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6分)
(2)材料二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1分)说明了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俄中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3分)
(4)材料三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2分)材料四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农奴制度的阻碍;工农运动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民主革命思潮动摇沙皇的统治;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 。(答对3点即可得6分)
(2)主张: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分)
差别:只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1分)
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分)
(3)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中国侧重解决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3分)
(4)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2分)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发展为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或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2分)
本题解析:(1)本题实际上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回答时首先要分析材料“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所学归纳面临的社会问题
(2)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活动以及主张与实践之间的差别和原因。从材料“……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可知其主张。联系戊戌变法的内容可归纳其差别。从阶级力量对比分析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中俄两国在进行改革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差别。依据所学可知,尽管两国都是落后的国家,但俄国主要是内部农奴制的危机,不存在威胁国家独立自主的问题;而中国不仅内部矛盾重重,经济落后,而且外部遭受到列强的侵略与掠夺,面临双从任务:救亡与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两国的改革对两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我们知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无可奈何的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意义重大,因为“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而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或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的国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