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0:37:57
1、判断题 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仁政”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倡导“以德服人”,他提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天人感应”是汉代的董仲舒在其所著的《天人三策》中提出的。故A、B、D项均排除。“礼法并用”是荀子最早提出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而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隆礼重法”的治国理论。所以应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
A.以法治国
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独尊儒术
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用思想领域里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D。A项明显错误,古代并未出现过依法治国的时期;B项明显错误,是独尊儒术,而不是各家都抑制;C项是手段,不是目的。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领导人,但个人的政治命运经历了“三起三落”,“文革”期间曾两度被打倒,其根本原因是(?)
A.领导集体内部意见不合
B.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C.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D.个人主义盛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多次被打倒,说明当时民主与法制极不健全。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重要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D项说法错误,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
点评: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期间最大的破坏是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不包括
A.以俄为师
B.民主共和
C.收回利权
D.实业救国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作出正确判定的能力。此题不难,但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时间限制,辛亥革命前后,似可以1911年前、后10年内为宜,大致在20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二是阶级性质限制,即必须是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A项不难选出,因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1917年,在辛亥革命高潮阶段还根本不可能提出。以俄为师的主张是1922年孙中山进行国共合作时期提出的口号。B、D是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掀起的两大思潮。部分考生对C项感到生疏、拿不准而错选。收回利权是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经济方面的主张,有广大人民参加。因为这一内容是在前章保路运动中讲到,没有和“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一起出现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叙述中,给考生的作答带来了一定困难。考生在学习中,应注重综合各章节的相关内容,加强专题练习,以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