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五)

时间:2019-06-26 10:37: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仁政”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倡导“以德服人”,他提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天人感应”是汉代的董仲舒在其所著的《天人三策》中提出的。故A、B、D项均排除。“礼法并用”是荀子最早提出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而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隆礼重法”的治国理论。所以应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
A.以法治国
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独尊儒术
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用思想领域里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D。A项明显错误,古代并未出现过依法治国的时期;B项明显错误,是独尊儒术,而不是各家都抑制;C项是手段,不是目的。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领导人,但个人的政治命运经历了“三起三落”,“文革”期间曾两度被打倒,其根本原因是(?)
A.领导集体内部意见不合
B.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C.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D.个人主义盛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多次被打倒,说明当时民主与法制极不健全。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重要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D项说法错误,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
点评: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期间最大的破坏是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不包括
A.以俄为师
B.民主共和
C.收回利权
D.实业救国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作出正确判定的能力。此题不难,但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时间限制,辛亥革命前后,似可以1911年前、后10年内为宜,大致在20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二是阶级性质限制,即必须是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A项不难选出,因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1917年,在辛亥革命高潮阶段还根本不可能提出。以俄为师的主张是1922年孙中山进行国共合作时期提出的口号。B、D是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掀起的两大思潮。部分考生对C项感到生疏、拿不准而错选。收回利权是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经济方面的主张,有广大人民参加。因为这一内容是在前章保路运动中讲到,没有和“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一起出现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叙述中,给考生的作答带来了一定困难。考生在学习中,应注重综合各章节的相关内容,加强专题练习,以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