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三)

时间:2019-06-26 10:37: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08·广东虎山中学质检)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体现在( )
①正确认识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②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提出了把我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②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①④符合题干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在当时比较兴盛,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依据所学知识,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在南北朝时期兴盛,并持续到隋唐时期;到唐末宋初,儒学复兴,理学创立。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实,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属于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
(2)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观点?(3分)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三的观点有什么本质差别?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别?(8分)


参考答案:(1)①韩非子,战国;②董仲舒,西汉;③黄宗羲,明末清初。(3分)
(2)①主张法治;②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反对君主专制。(3分)
(3)韩非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农耕社会(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农耕生活(君主专制)的衰落时期。(8分)


本题解析:(1)由“罚莫如重而必”可判断是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由“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判断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由“然则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可看出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2)同上
(3)分析材料可以看出,韩非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是在为统治者出谋划策,为君主专制服务。当时处于农耕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君主专制的弊端没有明显显现。黄宗羲的思想则是在反对君主专制,当时处于农耕社会的衰落时期,君主专制弊端已经明显显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1978年修订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进行的,由材料中“继续革命”可知此次修宪并没有完全否定“文化大革命”,因此没有实现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排除A、C两项。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表明该宪法否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央文革小组”的最高领导地位,因此这次修宪有曲折也有前进,B项正确。D项与题干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再到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朱熹的“君臣关系”更是对社会中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合理性的阐述,而黄宗羲“君主为天下之大害”的言论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