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6 10:34: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的出山与下列哪项制度相关联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体系的建构,因此排除D项.依据题干中“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可以判定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雇佣女工”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材料认为妇女同男子一起工作“伤风败俗”,违背伦理道德,说明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发生剧烈冲突;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
A.发达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没有受益
B.关贸总协定让发展中国家获利匪浅
C.关贸总协定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
D.美元控制世界贸易额的大部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说明贸易壁垒减少;“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说明世界贸易增长;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清末预备立宪。(10分)
材料一: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1906年 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他们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材料二:清政府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由“君上大权”14条和“臣民权利义务”9条组成。“君上大权”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广大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注人身自由;有诉讼、依法担任官吏及议员的权利等。
材料三: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七人。于是舆论哗然,称之为“皇族内阁”。
问题:你如何看待清末预备立宪这一历史事件?(10分)


参考答案:看待:“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原先对立宪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使民众认清预备立宪的本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2分)《钦定宪法大纲》中“臣民权利义务”使人民获得一定的权利。(2分)预备君主立宪,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给国人以深刻的民主宪政启蒙教育。(2分)从横向世界背景看,这是民主政治进步的必然趋势。(2分)从纵向历史进程看,与洋务运动比较,体现了清政府开始改革封建政体的决心。(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 材料一 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冷战以后世界多极格局的经济基础。
?──摘自吴季松《知识经济》
? 材料二 目前已在开展的通讯和信息革命、新技术正在把世界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人类共性以及对未来的共同关切和希望。与此同时,这些新技术也扩大了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的分化,有的人能利用新技术来丰富他们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有的人则由于贫困或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不能这样做。如果各国政府和整个社会不能提高对教育的承诺,这一分化势必将进一步扩大。
──摘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前言》
? 材料三 美国对发展科技的投资的绝对值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国)平均每年引进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类人才约6000人~11500人,70%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据统计,1982年全美69万科研人员中,l/3是从国外引进的。……(1980年)日本“咨询-产业结构审议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这一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改变。对先进的技术不仅仅只是“模仿和追随”,而是要“首创和领先”。……(1985年)欧共体12国与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在巴黎举行部长级会议,宣布“尤里卡计划”(一项西欧高科技合作研究计划)诞生……显示了西欧在尖端技术和政治上争取对美独立的意图,也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其高技术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 材料四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入学情况比较表

──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阅后回答: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持其优势采取了哪些相同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前国际经济领域竞争的焦点是什么?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把握住机遇,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竞争
中的被动依附地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知识和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起主导作用。相同措施: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
(2)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发展高科技产品,参与竞争,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挑战:发展中国家资金少,基础差;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外流,造成高层次人才短缺;驾驭高新技术困难,搞科研创新就更困难。
(3)焦点:科技和人才。发展中国家只有努力发展本国的教育,提高本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依附地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