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6 10:26: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法新约》使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大门《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本题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上述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务必做到简明扼要。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本中国史学名著的自序中提及该书的章节内容:“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请问这本书为何﹖
A.史记
B.史通
C.通典
D.资治通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史记是通史,史通是讨论史学体例,资治通鉴是编年史,通典是记述历代制度沿革。题目中所叙述皆为制度沿革,故选择答案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④“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从产生到发展的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了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战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定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虽然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的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二十多万人。
——《大循环》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1、说明为什么18世纪英国会成为领先世界的大国?(6分)
2、为什么19世纪末,英国会沦为二流国家?(4分)
3、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10分)
4、从美国的崛起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1)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内政治开明,重视人才和科技; 圈地运动导致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统一的国内市场;殖民霸主地位使用拥有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6分)
(2)由积极采用新技术到抵制和排斥新技术。(4分)
(3)科技兴国的战略思想。(4分)
重视科技和人才使其经济中心的地位长盛不衰,并增长了其政治实力,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6分)
(4)科技和人才是立国兴邦之本,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民族之魂。(6分)


本题解析:(1)此问可以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政府政策,资源的优势等方面回答。
(2)此问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
(3)此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
(4)此启示我们可以从重视科技、教育、人才等角度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新概念。下列史料不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
B.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C.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
D.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锄地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强调“天人合一,不违时令”即是这种思想的生动体现,而选项C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与材料要求明显不相符,A B D 三项都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不违农时”的思想 ,故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