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0:04:50
1、判断题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下列属于韩非子法家思想主张的是?(?)
①要“以法为本”来治理国家?②臣民不论贵贱都要受法律约束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应顺应时代进行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的对象的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都要受法律约束。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欧洲媒体将2002年1月1日这一天称为“E日”,与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D日”相提并论,欧盟的成立和欧元的正式启动说明了
[? ]
A.欧元已完全成为广为流通的世界货币
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C.欧洲在政治上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欧元不再是由政府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查找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可查阅的史学著作有 ① 《春秋》 ② 《史记》
③ 《汉书》 ④ 《乐府诗》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备选项记载的史事和时间的范围,《春秋》是一部以鲁国为主的编年体史书,故从中无法查阅到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可排除①;《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记事为辅,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显然可查找到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应选择②;《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写出的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著作,它是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故可查找到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应选择③;《乐府诗》即“乐府”是汉武帝时期由政府掌管音乐歌舞的机构,乐府采集民间诗歌编选配乐而成诗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虽然能够涉及到了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但它不是史学著作,故不选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口号与图5漫画的主题相近的是
猪羊肥大赛黄牛
A.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B.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漫画标题“猪羊肥大赛黄牛”可知该漫画的主题与大跃进运动相关,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漫画信息不符,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苏格拉底
材料五?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4分)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4分)
参考答案:(1)异:孟子,人性善;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人性恶;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2+2+2分)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
(3)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4)人性恶(人性自私);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和引导。(2分)
本题解析:(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之性恶”,二者人性论表面相反,其实都是体现儒家主张教化的主张,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2)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在心中,“不假外求”,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3)概括材料信息即可,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4)汉密尔顿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制进行遏制。
点评: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都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致的思想,主张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改变人性,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苏格拉底也强调善,但是认为通过知识即可获得善;近代西方的学者则是更多的体现的是法治的理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