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6 09:55:5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不对,这是对应伽利略;CD不对,这是对应牛顿经典力学;A符合题意,提出“日心说”,动摇教会支持的“地心说”,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材料二?(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摘自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9分)


参考答案:
(1)主张:教育救国。(3分)
原因: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3分)
(2)改变旧北大读书是为了当官的传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9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蔡元培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没重视教育,因此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就是教育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改变旧北大读书是为了当官的传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趋势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不是中国为适应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而采取的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各国宪法的制定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回答下题
小题1:美籍华人、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A.满清政府垮台
B.中华民国成立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小题2:“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首次写入这一重要内容的我国根本大法是
A.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
B.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小题3:《世界史·近代史编》指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不能不说是保守派对民主派的胜利.”该书的作者之所以得出这一论断是因为这都宪法:
①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②规定最高法官实行终身制?
③未规定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④实际承认奴隶制度的合法性:
⑤歧视黑人和印第安人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小题4:1792年7月30日,马赛结盟军(义勇军)唱着《献给吕克内元帅的军歌》(后称《马赛曲,)进入巴黎.就政体而言,这时的法国:
①国王掌握着统治大权?②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③雅各宾派控制着国家权力?④国家在宪政体制下运转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 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各诸侯国为自身的发展而招揽人才,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但不能说是战胜了唯心主义。因此,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