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09:37:42
1、判断题 从十七世纪中叶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口从一亿五千万增加到四亿以上,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没有发生导致人口大量减少的战乱
B.人民生育能力提高
C.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
D.领土大规模扩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于地理大发现,从十六世纪起由美洲就大量输入马铃薯、番薯、玉米、花生来中国,故造成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美国学者哈特所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人选。(见图)
请回答:(5分)
(1)从七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或一组人物,谈谈其入选《100人》的理由。(2分)
(2)你认为作者选择人物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此标准,如果让你从中国古代史上再选取一位人物,你会选择谁?简要说明理由。(3
参考答案:(1)可以任选一个谈(如秦始皇等);也可选择一组人物谈(如老子、孔子、孟子在思想领域的成就;秦始皇、隋文帝、成吉思汗的制度创新成就;蔡伦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2分)
(2)其标准是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影响也大。如政治方面,商鞅、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等;思想方面,庄子、韩非子等;科技方面,张衡、毕升、沈括等;文学方面.屈原、李白等。(3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的,所以不管选择哪一个人物,在分析其贡献的时候既要考虑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同时更要从世界历史的背景和角度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著名史学家张传玺说,“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没有任何一本历史书没有理论、思想,其中包括那些倡导‘学术自由’的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A.历史研究应该有充足的实证材料
B.历史研究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指导
C.强调理论轻视史料
D.理论建构无益于历史研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没有任何一本历史书没有理论、思想”,说明史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史学理论作为指导,故选B。
点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出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将要求进一步细化:“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高考中频繁出现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的观点,然后将题干设问转换成“下列哪一选项体现了道家的思想”。A项是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排除;B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朱熹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体现了
A.男女平等
B.文明卫生
C.民主科学
D.自由、平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