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09:26:25
1、判断题 (13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l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 年均增长率(%) |
1953~1957年 | 4.5 |
1958~1962年 | 4.3 |
1963~1965年 | 11.1 |
1966~1970年 | 3.9 |
1971~1975年 | 4.0 |
1976~1980年 | 5.1 |
1981~1985年 | 8.1 |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类别 年份 | ① | 集体企业 | 城乡个体企业 | 外资或中外合资 |
1978 | 77.6 | 22.4 | ? | ? |
1997 | 25.5 | 39.1 | 17.9 | 18.5 |
参考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2分)
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分)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2分)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分)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2分)
(3)国有企业(或国营经济)(2分)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或私有经济,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2分)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问先根据图表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依据那段时间的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回答即可。
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回答这个问时要注意从图表中先解读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本问主要是考查学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问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第二问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变化,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
A.法、智、信
B.仁、义、礼
C.法、术、势
D.法、智、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法家主张通过法、术、势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玉石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B.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道德规范相吻合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之中玉温润、坚硬的特点可知,这与儒家对人的要求是有共性的,孔子提倡人要有仁爱之心,要讲究中庸之道,正是因为这一相似之处,所以孔子才提倡君子佩玉。其余几项与材料中所说的玉的特点不相符。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通过对从秦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朝无不想着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因此①②正确;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越来越巩固。同时设置一些制度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控制。因此①②③④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D。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二?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
? | 评?论 | 出?典 |
评孔子 | “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 |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 |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
评儒学 | (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儒学)“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 《坟·春末闲谈》 |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的“仁”和“礼”的学说,“德治”的思想,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3分)
小题2:客观评价孔子(基本肯定),全盘否定儒家思想。(2分)
小题3:20世纪初儒家思想在中国成为维护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反封建,必反儒学;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和基督教(神学)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权利等启蒙思想。(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小题1:孔子思想的核心依据材料中信息即可判断,如“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小题2: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等可知鲁迅对孔子的评价基本以肯定为主,较为客观;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则从反对君主专制的角度完全给予否定;
小题3:注意目的的不同:鲁迅是为反对君主专制而否定儒家思想,而伏尔泰则要用儒家思想来宣传启蒙思想,反对欧洲的君主专制。
点评:注意儒家思想在孔孟之后不同时期的发展
时间
代表人物
主张
历史地位
汉朝新儒学
董仲舒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天人感应
大一统
统治地位
加强中央集权
传统文化主流
宋明理学
朱熹、程颢、程颐
“理”为本源
格物致之
明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陆九渊、王守仁
“心”为本源,内心反省
致良知
明清的思想批判
李贽
1、反对绝对权威;否定孔孟之学为万世至论;
2、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异端”思想,这在一潭死水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重重波澜
顾炎武
1、经世致用;
2、工商皆本
3、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
4、限制君权的理论与设想
5、经世致用、事实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
6、亡国与亡天下
冲击君主专制
起了启蒙作用
启迪后来民众
黄宗羲
王夫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