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09:18:50
1、判断题 该图《刻舟称瓜》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
一幅美术作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B.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
C.反思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
D.表达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无线电报技术属于同一时代的发明是
A.汽船
B.火车
C.计算机
D.电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无线电报技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B属于第一次革命工业的成果;C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追求公平公正、致力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举两例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参考答案:
(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道家老子,无为,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两点即得4分)
(2)?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6分,政治、经济、思想各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4分,每点2分),继承传统为必答要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墨家、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关于“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 的主张。如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老子主张“无为、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2)现代化指的是人类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过渡的历程,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本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须结合材料,继承传统为必答要点。
点评:社会史观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为高考命题提供了新颖、鲜活的材料,丰富了高考命题的内容。另一方面,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体说来,它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社会史观以“社会”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范畴。与以往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不同的地方是社会史观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它集中研究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意识的变动过程。其中社会结构又分为阶级与阶层、社会组织与群体、婚姻与家庭、社区与人口、社会关系等社会成分的构成以及运行机制;社会生活包括以衣、食、住、行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以教育、医疗、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运作;社会意识包括社会风气、习俗、信仰等精神观念的变化发展及其社会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解题关键是认识王阳明的心学实质。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是针对社会动荡、世风日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想通过整治人心,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其余选项是目的之一。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王阳明及其心学,(1)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2)思想观点: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3)影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高考多以王阳明的言论来考查学生对其思想观点的准确理解,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第27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材料中“史学却离不开史料” “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说明史料研究的重要性。但不能说史学研究就是史料学,史料学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A不符合题意。“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说明B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