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九)

时间:2019-06-26 09:15: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候(中国明朝),英语只是住在英格兰的不多的几百万人的母语。二次战后大英帝国瓦解了,遗留下来的英语成为国际公共财产。它不再是英国一国的语言,它是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以英语为主要母语和全国共同语的国家有: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原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大都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20世纪晚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超过3亿5千万,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超过7亿。全世界的学校大都有必修的英语课程。英语出版物比任何语言都多。
材料二?英语在美国,随着国家的兴盛而发达,渐渐产生地区性的变异,形成“美国英语”。两次大战期间和大战之后,美国的人员和物资像潮水似的输往战胜国和战败国,同时带去了美国技术和美国英语。当时,各国的闾巷儿童都喜欢学讲几句洋泾浜英语。联合国设立在美国的纽约,无意中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英、法、西、俄、中、阿拉伯),原始文件的80%都是英文。在没有发明配音技术时候,全世界看美国电影,同时就是学习美国英语。美国电视渗透到世界各国的穷乡僻壤,美国英语和美国生活走进了家家户户。今天国际互联网络上的文字,至少有90%是英文。航空时代需要一种、而不是两种航空语言,英语已经独占鳌头。世界各国的飞机场都见到美国的游客,英语是国际旅游语言。美国是今天的科技大国,英语成为科技语言。科技新术语大都以英语为造词基础。国际会议一般规定用英法两语,实际常常只用英语。英语泛滥世界,主要的推动力来自美国。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岁学人周有光·新浪博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作为国际共同语的特点和表现。(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的原因。谈谈你对国际共同语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使用英语的国家多,涉及人口众多、通用范围广、英文出版物最多、学习使用方便、成为多国官方语言。(10分)
表现:在世界政治、贸易往来、文化教育、电脑网络、科技术语、国际旅游等方面被共同使用。(5分)
(2)原因:英国曾经的世界殖民帝国,占有广大殖民地;美国兴盛的推动;联合国使用英语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8分)
认识:国际共同语言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流行范围取决于母语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及国际环境等。(2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及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解答该问,关键是对提问的理解,它的意思是:英语在国际使用中的特点和表现,然后依次梳理材料,依材料顺序内容简要概括即可。如在材料一中,材料列举了使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将之概括为:使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多等等;第二小问,首先要找到材料中的具体使用表现,然后高度概括提炼,归纳为几个方面,这是我们的思路和能力问题,结合具体变现依次可以概括为:联合国与国际会议——政治交流,美国的物质和技术——贸易与科技,电影——文化教育等等。
(2)本问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和概括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的是总结英语成为国际语言的原因时除了注意材料外,也需要补充所学教材的相关知识,世界联系和交流的日益密切为之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小问思路放在提问上,将提问具体化,如“谈谈你对某种语言成为国际共同语的认识”,除了可以谈它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其成为国际语言的因素外,也可以谈谈国际共同语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3分)历史证明: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如何,对该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然而他们却不能在传统的等级社会之外辟出一块新天地。……腰缠万贯,却没有一份属于商人自己独立的权利。徽商成功的秘密在于,与特权官僚结为一体,其势力渗入地方政权,直至朝廷中枢。……嘉庆后,徽人任职的品级和人数都在降低,复遭太平军打击,一蹶不振。徽商失去政治靠山,败落势在难免。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1901年清廷颁布上谕,宣称要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壮大。1909年,江苏谘议局长张謇通电全国:“外侮益剧,部臣失策,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之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
1911年5月,清廷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在内阁大臣13人中,满族贵族占了9人,而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痛苦地承认“希望绝矣”。
——胡成《困窘的年代》
材料三?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晚清时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3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及晚清政府的应对情况。(3分)
(3)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4分)
(4)请你据上述材料积极建言:当今中国应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3分)


参考答案:
(1)抑商政策使商人社会地位低;失去政治依靠后难以为继;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3分)
(2)新变化: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建立民主立宪政府。(2分)清政府被动适应近代化。(1分)
(3)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政府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4分)
(4)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让更多民众享受改革红利。(答出任意3点得3分)


本题解析:
(1)第一问,分析徽商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要从时代背景分析,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各种环境来分析。明清时期是重农抑商政策顶峰,所以从国家政策上来分析就是不利,再有海禁政策也阻碍物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中的“与特权官僚结为一体,其势力渗入地方政权,直至朝廷中枢。……嘉庆后,徽人任职的品级和人数都在降低”可知徽商在政治上失去势力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由材料中的“复遭太平军打击,一蹶不振。徽商失去政治靠山,败落势在难免。”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而一蹶不振。
(2)第二问,“新变化”的问题依据材料内容逐一分析归纳。由材料中的资本主义企业出现的各种数据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结论。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要求政治的权力与地位也是新变化,从材料中的“惟在速开国会”可得出这个结论。依据材料中的“皇族内阁”的出现可以得出被动适应世界潮流的结论。
(3)第三问,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依据其内容来分析特点。 由材料中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和材料的出处可知是中国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探索,50年代中国开始经济建设,以五年计划的形式发展经济,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
(4)第四问,此问解决的关键是运用政治学科的经济理论观点来解决问,依据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史实来回答。首先是改革的相关问题,转变观念,处理好政府在改革中角色转换问题。其次是深化改革的问题,中国深化改革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据《南海县志》记载:“(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申岁(1872年)近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数百家……”对这一经济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开始
B.明朝中后期的“机房”发展繁荣的结果
C.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之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出现了近代的民族工业,是我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之一。故选D。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并非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错误,近代工业的产生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企业。
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10年12月10日起,CCTV—10“百家讲坛”连续14集播出《传奇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王阳明宣扬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再看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这也体现了唯心主义的思想,与王阳明的思想相近。其它三项是单纯描写风景。考点:
点评:注意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主张。
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这里的“天理”即是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主张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
朱熹主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③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南宋时期理学发展到心学,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是心。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 “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达到“致良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