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三)

时间:2019-06-26 09:15: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商人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段材料说明了在近代中国(?)
A.列强商品输出靠中国商人经营
B.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D.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外国商品由中国商人代销的现实情形,C 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A项说法过于片面,B项全面概况的材料内容符合史实,故答案选B。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礼崩乐坏社会的大动荡
B.封建经济的大发展
C.地主阶级的推动下社会的大变革
D.众多思想家的努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有: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出现。根本原因往往从经济基础方面考虑,故选B。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包括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还可以从材料切入,考查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如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法家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
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
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
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59年”、“高炉”、“社”可以判断,该诗描述的是50年代末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C项错误;诗歌的后两句“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说明城市和乡村都受到影响,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要阐述了
 ?
A.国君与臣民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D.民族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制天命而用之”指得是遵守自然的规律而对其加以改造,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