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6 09:15: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欧洲历史行进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分裂因素——西欧一批实行民主的国家和中欧、东欧一批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对峙,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欧洲梦”又被提出了。直接推动这一“欧洲梦”成为现实的核心力量是(  )
A.德国和法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和苏联
D.英国和德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提及西欧国家的联合,首先从德国和法国开始,因为德国和法国历史上是宿敌,这两个国家不联合不可能推动其他国家的联合,故西欧国家的联合首先从德法开始,故本题选择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
A.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B.公正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
D.辩证地看待历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题目说“史,记事者也”意味着记载历史;“从又持中,中,正也”表明要客观公正。故本题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3分)体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射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体育项目之一。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它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而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礼记?射义》记载,西周时“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春秋时期,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射礼的人文内涵,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孔子重视射礼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古代奥运会不允许妇女参加,违者处以极刑。虽然顾拜旦在奥运会初创时期曾想模仿古代传统,但已无法阻止男女平等的时代潮流。从1900年妇女首次登上奥运赛场至今,女运动员人数、女子参赛项目数、女体育管理者人数逐渐增加,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妇女体育在奥运会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意义已超出了竞技比赛的范畴。
——百度百科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奥运会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产生的因素。(3分)
材料三  “中国礼俗,其贻害民力(人民的体力),而坐令其种日偷(衰弱)者,由法制学问之大,以至于饮食居处之微,几乎指不胜指”、“君子小人劳心劳力之事,均非体力强健者不为功”、“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因此要学习西方,重视体育,鼓民力,达到民力、民智、民德三强的教育目的,再三强调自强保种之事,保种就是要提高民族素质,而体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        ——严复《劝学论》整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严复的体育思想。(3分)
材料四 体育口号是体现体育功能变化的重要载体,体育功能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变迁、人们需求变化而发生变化。

时  间
口   号
20世纪50年代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
20世纪70年代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赛出好风格,赛出新水平”
20世纪80年代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口号,结合时代特征谈谈你对该口号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内涵:用体现等级尊卑的礼乐制度规范社会关系。(1分)
原因: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动荡;②孔子以射礼来倡导周礼,用德来教化百姓,以稳定社会秩序。(2分)
(2)变化:妇女从无权参赛到取得参赛权并广泛参与。(1分)
因素:①经济,近代经济发展使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上升;②政治,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妇权运动的发展;③思想,民主自由思想的广泛传播,妇女意识提高。(3分)
(3)思想:①中国传统礼俗,影响国民体质;②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国民体质,体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民族素质关系到自强保种之事;③重视体育,要学习西方,达到民力、民智、民德三强的教育目的。(3分)
(4)时代特征(1分)认识:言之成理即可(2分)
如:50年代:新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局面。(1分)急需大批体质健康的建设者、劳动者和保家卫国者,体现了体育为国防、生产建设服务和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服务的积极作用。(2分)
70年代:60年代后,中国外交处于困难时期。(1分)“乒乓外交”,竞技体育为外交服务的功能得到表现,彰显了国人在追求体育成绩的同时,更加重视通过体育增进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与融通,促进人的社会化、世界的一体化、文化的互通化。(2分)
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中国大地。(1分)体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反映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升民族自信心、振兴祖国、实现中国再次崛起的愿望和决心。(2分)
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时期,(1分)中国竞技体育逐步向全民化、产业化和法制化建设方向转轨,由政治、军事功能向娱乐、健身功能转变,实现了体育功能利用的多样化。(2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体育活动的分析理解。结合材料“《礼记?射义》记载,西周时‘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春秋时期,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可知,古代的时候比较重视体育活动中的等级秩序及伦理道德的渗透。分析原因可结合当时的社会变革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妇女在奥运会中地位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从材料“古代奥运会不允许妇女参加……。顾拜旦在奥运会初创时期曾想模仿古代传统,但已无法阻止男女平等的时代潮流。从1900年妇女首次登上奥运赛场至今,女运动员人数、女子参赛项目数、女体育管理者人数逐渐增加,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可归纳出其变化。联系材料“从1900年妇女首次登上奥运赛场至今”的提示,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变化、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归纳总结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发展状况。分析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另一方面要联系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综合分析解答。如材料“中国礼俗,其贻害民力(人民的体力)……‘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因此要学习西方,重视体育,鼓民力,达到民力、民智、民德三强的教育目的,再三强调自强保种之事,保种就是要提高民族素质,而体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可归纳出其思想主张。
(4)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概况。结合材料内一个时期的口号内容,联系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交流分析回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分析时应特别注意每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37分)民生问题是中外古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二 当时(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
材料三 英国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孟子的为政思想。(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了哪些做法?(8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建立这种制度的原因及有何作用?(14分)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国计民生方面“发展很明显”的原因。(7分)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思想:以人为本或保护人民利益;施行仁政。(4分)
(2)因素: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4分)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4分)
(3)特点:通过立法形式;种类多;阶层广。(6分)
原因:吸取真正教训;生产力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任答两点4分)
作用: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任答两点4分)
(4)“文化大革命”。(1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分)
(5)认识: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
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D.自然经济并末受到冲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可知,此时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B项是民族工业的行业分布,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和D项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