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1 04:44: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A.《琶琶行》“元和十年”
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四种纪年法的主要特点,而干支纪年法的主要特点是结合了天干和地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的结合,所以此题选择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6 分)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6 分)
材料二?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6 分)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6 分)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 分)


参考答案:(1)实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分)
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分)
(2)观点: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4分)
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2分)
(3)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2分)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2分)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2分)
(4)表现:通过1982年宪法,提出依法治国,并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6分)
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可知要实现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必须加强教化,则本问可以转化为汉武帝的教育发面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顾炎武的基本主张有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
(2)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得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依据“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朱熹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君心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治国天下平。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朱熹的地位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3)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新生阶级,即为资产阶级,本题可以演化为资产阶级各阶层向西方学习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激进派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4)本题需要理解清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是什么,即政治、经济、法制三方面同时变革。由此本问可以转化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成就,即通过1982年宪法,提出依法治国,并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依据所学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
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
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抑制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判断出理学对中国发明创造以及科学家、学者智力的束缚,这种束缚造成的影响就是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封建社会晚期和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朱熹
B.顾炎武
C.董仲舒
D.程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目中描述的是“学士皆师尊之”即在他的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正确的是C项,B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人评述唐太宗时说:“青年闯将,建唐立功,一统天下,战功赫赫,杀兄逼父,夺位登基,贞观政绩,流芳千古,晚年过失,反躬自省。”
材料二?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
“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唐太宗的主要历史活动。(不要罗列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参考答案:
(1)?随父起兵反隋、建立唐朝、统一全国;通过玄武门之变的政变方式取得帝位;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出台一系列治国方略和举措,出现贞观之治;晚年治国策略出现失当,少于纳谏、滥用民力,但撰写《帝范》等,反躬自省。(2)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宽仁慎刑;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实行宽容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