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1 04:43: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孙中山先生曾设计了从“军政”“训政”再到“宪政”的建国方略。国民党“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
A.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B.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C.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
D.国民党二届六中全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训政时期的开始,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其专业。清华大学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A.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B.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C.创办与国际接轨的高等院校
D.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对院校进行调整的目的在于突出工科等实用型学科,这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紧密相关,也就是说院校调整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培养更多专门人才。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A.“大一统”思想
B.“省徭役,宽民力”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董仲舒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其伦理观上,强化封建等级,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一国两制”?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古今中外,本民族的仁人志士和政治精英们为了本国的富强和发展,使本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则开创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更以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简述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分)
(2)康熙在位60年(一说61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以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分)
(3)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请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二者为何能够赢得这样的盛誉?(4分)
(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提出要吸取苏联的教训。毛泽东否定了苏联的哪些做法?(4分)


参考答案:(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民休息。(2分,答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亦可赋分)击败突厥后,设置机构进行管辖,任用当地贵族为首领;与吐蕃和亲。(2分)善于纳谏和用人,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2分)
(2)平三藩,扫割据;收台湾,固海防;抗沙俄,定边疆;征蒙古,平叛乱。(2分,任答2点即可,如答西藏问题也可赋分)
(3)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实行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积极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等。(评分说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其余任意2点2分) 甘地:提出甘地主义思想、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民族独立开辟了道路。(2分,任意2点)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1分)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2分)为给工业化积累资金,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积极性受挫(1分)


本题解析:本题最大特点是考查民族问题、国家统一问题。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教材上都有涉及,归纳一下就可。康熙在位60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注意答题全面。孙中山和甘地事迹很多但要围绕所问来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