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1 04:38: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直接促进了人口增长(推行摊丁入亩的是雍正帝)。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8年《中国质量报》刊登了就安徽阜阳劣质奶粉造成婴幼儿死亡问题,死亡婴幼儿的父母将当地质量监督局、工商部门告上法庭,经人民法院判决,这些家长胜诉。这些父母行为的法律依据是
①《刑事诉讼法》?②《民事诉讼法》?③《行政诉讼法》?④《行政复议法》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2分)
(2)孟子主张民本,而董仲舒则认为君主比民众更加重要。原因:孟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他感到并且同情民众的痛苦,发现民众的支持对于国家的重要,因而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董仲舒生活在相对安定,而且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汉武帝时代,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8分)
(3)朱熹的思想中不再具有孟子那样强烈的民本色彩,完全将君主看作政治活动的中心。在明清封建专制权力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因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成为统治思想;但在以“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中,朱熹的思想就显得格格不入,因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6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孟子、董仲舒与朱熹都是儒学家,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都希望君主要注意个人修养,以图长治久安,再结合材料进一步分析,可知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
(2)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可知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再结合两人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3)结合所学,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而理学因为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因此他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而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批判传统思想。
点评: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即前面三种材料的结合型)。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著程度,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这类材料解析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有关问题。第二类、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这类材料中,命题者在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世贸组织前总干事迈克·穆尔曾经说道:“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不是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只有半个世界。”这一状况得到改变发生在?
A.1978年
B.1991年
C.2001年
D.2008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一状况得到改变是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C.
点评: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1950年台湾当局退出;1986年中国政府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佛、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该图反映了这一特征。B、C两项不是实质;画面主体是佛教的释迦牟尼,但并不能说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D项错误。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