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6-21 04:35: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二三十岁的青年们有强烈的求学欲望。他们到什么样的学校去接受启蒙教育是最佳选择??
A.半工半读的学校
来源:91考试 网B.全日制中学
C.“希望小学”
D.211工程的学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47年,上海五家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行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B.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D.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62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彻底纠正了“左”倾的严重错误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经济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9年至1961年中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灾难,既有客观的自然灾害因素也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直接相关,1961年开始党中央试图纠正“左倾”错误影响,所以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正常进行调整,至1965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得以恢复,但“左”倾的严重错误并未彻底根除,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项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遭遇了50年代末严重的经济困难,提出了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②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③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④节减财政支出;⑤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⑦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意味着(?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④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表明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故③正确;“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表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传统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打破,故②④正确,题干信息说明了外国商品对中国的冲击,不能反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故①错误;因此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表示:“今日望归政,望复辟,夫何可得?即得矣,满朝皆仇敌,百事腐败之矣,虽召吾党归周之,而亦识不能得其志也,先生惧破坏,弟子亦未始不惧,然以为终不可免。”“专制者,以能制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调之野蛮专利;以所专制之客体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专制。”“夫开明专制,非不美之名词也,以发达人民为目的”“与立宪同一状况,是立宪之所由之阶段”“故开明专制者,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欲救中国必开明专制”。
材料二?(一)若夫数百年卵累于专制政体之人民,即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其在此等之国,破坏权衡也最易,即破之后而欲人民以自力调和平复之,必不可得之。
(二)而承此大暴动之后以激烈三党争,四分五裂之人民而欲使保持社会势力之平衡必不可得之数也……于是社会阶级之争夺,遂相互迭起,而靡有穷。
(三)而社会棼乱疲弊之已极,非更有强大之主权,则终不能以奠实,故皇权思想之复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谈谈梁启超对开明专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说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认识:①开明专制是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核心;②开明专制是君主立宪的准备阶段;
③开明专制是救亡的必经之路。
(2)转变:由革命转向实行开明专制。原因:①中国人缺乏民主意识,及公共意识不具备革命的社会条件
②革命导致政党争斗,社会秩序混乱;③革命使得缺乏统一领导核心,引发皇权复辟。


本题解析:
(1)注意概括材料一信息“夫开明专制,非不美之名词也,以发达人民为目的”“与立宪同一状况,是立宪之所由之阶段”“故开明专制者,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欲救中国必开明专制”。
(2)梁启超明确提出了“今日之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的论断。认为当时的中国,既不具备民主共和的条件,也不具备君主立宪的条件,故只能实行开明专制。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如果实行革命,其结果“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专制”,长期在封建专制之下的的人民,缺乏民主意识,如骤然实行民主共和,国民无法真正接受,必将造成混乱,最终又回复到专制政体之下。再根据材料二信息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