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4:24:19
1、判断题 下表为1913~1936年中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对下表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
A.上表反映出该时期民族工业还很弱小
B.上表反映出民族工业总体上增长缓慢
C.上表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
D.上表反映出民族制造业比较发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央提出经济调整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出现的变化。其他选项时间上都不符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帝上表曾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对“和同为一家”理解正确的有?
①唐朝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②汉藏两族的民族矛盾消失
③巩固了唐蕃间的友好关系?
④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唐蕃的民族关系,分析材料,结合史实可知唐蕃在当时中国境内是两个 对等并存的政权,元朝时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归属中央政权。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民族差异、统治者政策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民族矛盾是不可能消失的,因此①②说法明显错误,可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某研究者据此得出“名正言顺、礼乐刑罚”思想即“仁”与“礼”协调发展的思想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无序问题”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合理
C.材料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D.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主要讲的是礼乐兴,然后刑罚才能中正,民众才能安心。最终是落脚到刑罚公正上。因此材料中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理解材料有误。故选D。其它各项说法都是不对的。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知识。儒家思想是产生于春秋时期的思想流派,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实行仁和礼,政治上强调为政以德,奉行中庸之道。战国时期这种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始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鸦片战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