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4:17:48
1、选择题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C.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倾错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C。A项错误,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错误,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D项错误,并非二者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英国《卫报》1979年9月24日文章《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中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当时中国影响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是
A.人口基数过大
B.经济模式单一
C.社会思想保守
D.阶级斗争尚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干当中的限定条件“当时中国影响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活力受到限制,所以当务之急是打破单一的经济模式,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活力和竞争力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1992年十四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说明从1962年到1965年,中国大陆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商品买卖,这主要是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对农村生产力的造成的严重破坏,答案选C,A B D三项不符合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史实。
考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城市中,是古代的对外贸易港口,是近代了解西方的窗口,是现代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个城市是
A.天津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了近代被《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又被开辟为十四个沿海开发城市之一,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港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十四个沿海开发城市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C.中共十四大
D.十四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面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