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4:12:58
1、判断题 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进入21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的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C.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是因为中国再加入WTO所面临的挑战居多,国人有种民族情绪高于融入全球化的现象,后来这类词汇很少使用,变得容易接受,这也是符合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在国人逐渐接受和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变得更为理智,认识也更深入,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民国初年,山东济南“各方铺户所列奢侈品一类,实远不若南方之多”,“首饰铺玻璃匣中所陈设者,大抵皆为南方三十年前之古旧银器”,手帕“亦皆南方三十年前通行之物”。这说明
A.当时南方奢侈之风远不如山东盛行
B.辛亥革命对山东社会发展没有影响
C.当时山东还没有出现近代民族工业
D.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南北流行的奢侈品的比较可以看出南方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2?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指:“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回答:
(1)根据材料1,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2,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才;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仅有几十个字,对学生知识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把握该题的立意,即突出教育的基础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都是以教育为基础的;要注意把握“3+X”高考命题特点,试题设问的限制性越来越强,答案短小精炼。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对1956—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正确的是?(?)
A.“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B.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C.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只有成功没有失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