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1 04:10: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东西方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社会的发展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
材料二 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研究的主题。他说:“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应该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要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4分)
(2)材料二反映出的思想主旨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2分)
(3)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6分)


参考答案:(1)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分)
(2)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一是泯灭人性,材料二是提倡重视人性。(4分)
(3)从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从主要批判神学到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西思想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来回答问题。发展主要回答不同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吕氏春秋· 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与此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天人感应”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和谐”
D.天与人“不相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庄稼,播种它的是人,令它成活的是土地,滋养它的是上天。指出了农业发展离不开天、地、人的共同作用。故这体现了天人关系的和谐。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蒸汽机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资本家可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多台机器,雇佣更多的工人,组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厂制度于是兴起,为了便于生产经营,就把许多工厂建在一起,工业城市逐渐形成了”。上述材料反映蒸汽机的应用产生的影响有(?)
①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②推动了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③动了工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④推动了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一一《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一一《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五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一一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国之本、农业之本?(3分)
(3)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3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根据材料五,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3分)


参考答案:
(1)李斯。(1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3分)
(2)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人君要简静。(3分)
(3)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3分)
(4)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派兵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阐述郡县制的作用。
(2)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农业的根本在于“不失农时”;要做到不失农时,“人君简静乃可致”。
(3)根据材料三,总结唐太宗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用人扬长避短;“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善于纳谏;“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对少数民族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
(4)康熙帝认为台湾问题不同于高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材料五,康熙帝“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设置台湾府,对台湾进行有效地管辖。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中国古代政治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民主政治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高考命题中还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3年8月27~29日,举世瞩目的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首次六方会谈最大的成功是确认了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启动了和平解决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这次会谈为继续通过对话方式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奠定了基础,向着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后的关于朝鲜半岛局势问题虽一波三折,但和平解决一直是主流得到共识。
(1)朝核的六方会谈指的是哪六方?
(2)首次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说明了什么?
(3)首次朝核六方会谈是中国倡导并推动的,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首次六方会谈的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六方: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2)说明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促进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②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 着国家关系的发展,六方会谈符合六方的根本利益;③六方会谈在中国举行,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在世界上信任度,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对不同制度的参与和理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际和平。(3)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②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作为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大国应该为世界和平而且也能够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4)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对有效的防止核扩散,实现朝鲜半岛的稳定与安全,从而使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题解析:本试题属于开放性、研究性试题,一方面要充分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要对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加以处理。因此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第三问和第四问。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