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探索历史的奥秘》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1 0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历史之谜,它们激发了人们探究的欲望。几位同学围绕某一处遗址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图一 大型铜神树

图二 大型青铜立人像

图三

请回答:
(1)他们收集的图片一、二所展现的历史文物发掘于哪一文化遗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三,指出该遗址所处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埃及金字塔称为石头艺术的顶尖杰作的话,那么上述文明应该属于什么艺术的杰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同学收集资料后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一文明存世的时间与中原的夏、商、周王朝所处时代大致相近,但不论是玉器,还是金器、铜器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具有地方特征的文化。你觉得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
A.中国文化的整体统一性
B.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C.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排斥
D.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
(5)有的同学根据该考古遗址的发掘,判断该地区当时已经建立了早期国家,你认为有哪些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三星堆。
(2)A
(3)三星堆是青铜艺术和玉石艺术的古代杰作。
(4)B
(5)从三星堆的考古实物看,农牧业发达;大量的青铜制品、玉石器,反映其手工业发达。从人物造型和服饰上看,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等级贵贱差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是一组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

材料二?蜀候蚕丛,其目纵(突出),始称王。——[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三?“蜀王之先名蚕丛,是时人萌(民)椎髻(高高的锥型发髻)左衽。”“(蚕丛的)后代名日柏灌(树和鸟),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汉]扬雄《蜀王本纪》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研究古蜀文明所依据的历史资料有哪些类型?从考证的角度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8分)
(2)材料三是如何描述蜀王的?(2分)


参考答案:(1)资料:考古实物;古书记载和传说。(2分)
关系:考古实物证实了古书记载的可靠性。(2分)
说明:材料二中的“其目纵”与图一相符。(1分)材料二中的“椎髻左衽”由图二得到佐证。 (1分)材料三中的蜀王之名与鸟和鱼有关,与图三相符。(2分)
(2)描述:蜀土是被神化了的人物。(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长期以来,夏王朝的建立被看作是华夏民族告别史前孩提时代的成人礼,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对于夏朝的存在,史学界却有学者提出质疑。
材料一?《史记·夏本记》引《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在洛河一带)
材料二? 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
材料三?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继商之后是周朝。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史学界为什么质疑夏朝存在?(2分)其论证的依据是什么?(2分)
(2)材料三认为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试分析其依据的史料价值。(2分)


参考答案:(1)虽然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但缺乏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据。(2分)
材料一中的《史记》和它所引用的《竹书纪年》都是文献资料,而且是间接的文献资料(第二手资料),史料价值相对不高。材料二的考古发现虽然能够印证材料一的文献记载,但考古中没有找到直接的文字资料,带有推论性质。(2分)
(2)依据:当时的中国已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甲骨文;(2分,只答到文字系统给1分)
史料价值: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它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困境:文字记载少;遗存片段而零散。条件:疑古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传说材料与考古实物相印证,借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
(2)特点:文化遗存丰富(遗迹、遗物和墓葬等);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
(3)定论: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争论: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3年,探险家史蒂芬斯到中美洲进行考察,在热带丛林的深处,发现了一座湮没了千年之久、规模宏大的古城。坍塌的神庙上那一块块巨大的基石,布满精美的雕饰;石板铺成的道路,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石砌的民宅与贵族的宫殿尽管大多已倒塌,但仍可想见当年繁荣、喧闹的景象。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材料三?(这些)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里)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村庄驻地。为了平衡这种暂时的生活方式,耕种者们在主要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建立了一些巨大的石头建筑物,以此承他们的社会的统一……4至10世纪期间,(这个)文明非常繁荣,但随后便衰落下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史蒂芬斯发现了哪一文明的遗址?其发现有何意义?(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图中建筑和文字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人为的角度,分析文明衰落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0分)
(1)文明:玛雅。(1分)意义:发现了失落已久玛雅文明。(1分)
(2)建筑:梯形结构;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使用。(2分)
文字:方块图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2分)
(3)原因:人口爆炸;土壤肥力耗尽;人类争斗;疫病流行。(4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中美洲、千年之久、古城、神庙”可以判断,探险家史蒂芬斯发现的是失落已久的美洲玛雅文明。
(2)观察材料二的图片可以发现,图中的建筑呈梯形结构,可以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使用。文字是方块图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
(3)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爆炸、土壤肥力耗尽、人类争斗、疫病流行等人为因素都可以导致文明的衰落。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