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9-06-21 03:42: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曾面临哪三次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中共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⑴40年代初抗日根据地出现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措施: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大生产运动。(3分)
⑵5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猛涨、市场混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困难。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经(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4分)
⑶60年代初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严重下滑的困难。措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4分)


本题解析:此题以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面临的三次困难为切入口,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和分析能力。此题的关健是第一问,40年代初,学生比较容易想到1941—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难以想到的是建国初面临严重的困难。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解放初物价猛涨、市场混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困难。第二问实际上是考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32年,民族资本家宋棐卿在天津创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约三年时间,代理商遍布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至此,他最有民族成就感的当是实现了商标中哪两个信息的寓意?

A.资本形式和商标图案
B.公司性质和注册地点
C.品牌名称和商标图案
D.公司名称和资本形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这属于政治事件,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热潮,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项;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材料三?从今以后……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15日)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4分)
(2)材料二所说的“几次波折”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两次?(4分)造成这些波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召开的什么会议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分)
(4)根据材料四,1979年后中国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变革?(2分)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4分)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十年文革(2分)。
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任答对一点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4)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联邦德国
1972年10月11日
澳大利亚
1972年12月21日
新西兰
1972年12月22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
?
(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背景: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作用:对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应对苏联威胁(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3)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
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第(1)问,二战结束以后,世来源:91考试网界格局的显著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西方国家对华采取遏制、孤立政策,从这一背景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作用。第(2)问,“特色”较易解答,“策略”要结合中苏关系的状况分析。第(3)问,“原因”注意从中国、苏联、美国、世界等角度分析。“影响”可以从外交、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